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v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常搭配是对语言的变异使用,是通过突破语义常规和逻辑常理而获得积极语用效果的一类特殊搭配现象。本文将定中式超常搭配作为研究对象,在标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定中式超常搭配进行语义结构分析和语用规律探究,并以语义—语用界面理论为指导,尝试从界面视角对这一语言现象作出新的解读。首先,依照《词汇义类标记集》、《句法语义范畴标记集》等前人构建的标注系统,对筛选出的387例定中式超常搭配语料进行新的分类和标注,在新的分类体系下,对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结构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具体操作时,分别从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不仅关注语义内容也关注超常搭配的形式规则,既描写了超常搭配内部组成成分的语义特征又描写了整体组合模式。基于修饰语语义类型将超常搭配构式分为情状类、评价类、度量类和属性类4类,根据搭配项的语义组合特点对387条语料进行分类描写和归纳,最终得到定中超常搭配的25种抽象组合关系。其次,从超常搭配变异的角度,对定中式超常搭配语料进行分析,将其归纳为矛盾类、重叠类、偏正类、浸染类和夸巧类5大类具体的超常模式,并分别对其展开描写和分析,由此得到超常搭配语义间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最后,从语用视角对定中式超常搭配与会话合作原则的关联进行探讨,认为无论是对合作原则的遵守还是偏离,实质上都是说写者为达到某种积极语用效果而使用的语用策略。基于说写者的主体性原则,对超常搭配生成动因及其生成的心理基础进行探究并得出相关结论,认为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生成是以说写者情感宣泄的需要和追求新异的刺激为源动力,在情感情绪、联想想象、感知觉体验和现实情境激发等心理因素联动作用下产生的新异创造。也因此获得了积极审美体验和情感互动的语用效果。就此站在语义—语用的界面角度上,尝试对定中式超常搭配进行分析,从语义识解和语用识解两个方面探究语义与语用之间的关联机制。经分析得出人类的认知是维系语义与语用关联和实现二者互动的重要纽带。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对语义—语用界面的探讨较为粗浅,这些问题需要后续学者加强关注并加以完善和充实。
其他文献
制浆木材中一些主要的特性如木质素、综纤维素、水分含量以及密度、种类等都会直接影响后续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的设定、蒸煮药液的用量和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对制浆木材中的
目的:(1)利用分枝杆菌噬菌体重组系统构建结核分枝杆菌Rv2346c基因敲除株;(2)探索重组蛋白Rv2346c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株)和人单核巨噬细胞(U937细胞株)的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3)分别使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标准株H37Rv、无毒株H37Ra、Rv2346c基因敲除株ΔRv2346c及其回补株ΔRv23
为了应对传统能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因此,对储能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的储能器件中,超级电容器因其充放电速度快、功率密度高、使用寿命长以及维护成本低等优势,展现出极高的竞争优势。尽管如此,目前已经商用的超级电容器均存在能量密度较低的问题,使其应用场景大大受限。所以在超级电容器领域急需突破的技术难题就是在保留其超大功率密度和极长使用寿命等优势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其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得到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形象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作为科技交流载体的技术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汽车技术翻译主要是针对汽车及与汽车相关行业涉所及的领域内材料翻译,目的在于实现语际间交流
近年来,随着视觉传感设备以及模式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己经成为了生物信息识别中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和重要的技术。目前,在人脸识别研究中,理论的研究和实际的应
在web2.0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带有感情色彩的文本,产品评论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消费者购物后在网购平台发布的对产品的真实感受。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产品评论海量增
随着电力发展进入“新常态”,电力装机过剩,煤电机组负荷率持续走低,供电煤耗率升高,同时机组频繁变负荷运行,牺牲部分机组性能完成深度调峰任务,导致机组性能劣化,影响其经
碳纤维属于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遵循格拉菲斯(Griffith)缺陷理论和韦伯尔(Weibull)最弱连接理论,限制其力学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纤维自身的各种缺陷。碳纤维90%的缺陷来自原
四川作为中国重要的粮油产地,粮油供应地位突出,优势明显,2018年四川“天府菜油”行动启动,划定油菜籽保护区,将四川油菜产业纳入“10+3”农业产业体系,为四川油菜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对油菜种植的农业环境条件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依据农业气象灾害评价“四因子论”,采用农业气象风险概率评价法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盆地油菜主产区油菜种植面临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价;利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