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三大著名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风格倾向于心理现实主义,被罗曼·罗兰冠以“灵魂的猎者”。而且他善于刻画女性形象,并在其创作中表达了对女性苦难命运的人道主义同情,因此被高尔基盛赞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在茨威格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少女形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塑造少女形象的作品中,关于初恋的心理描写显得十分突出。初恋是青春期少女发生于人生过渡阶段的标志事件。初恋时期,少女的心理活动丰富而又多变化,其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渴望心理、恐惧心理和焦虑心理三个组成部分。渴望心理是初恋心理的首要组成部分。初恋时期,这群少女明显地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心理,它具体地表现为爱情的愿望、意志行动,以及无意识的渴望。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爱的需要”及其匮乏性动机是形成这群少女的渴望心理的根源,而且渴望心理的发展过程性与匮乏性动机的激发密切相关。恐惧心理是初恋心理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初恋时期,这群少女表现出直接的恐惧情绪和无意识的恐惧感。根据俄罗斯心理学家尤里·谢尔巴特赫的恐惧理论,判定这群少女所遭遇的恐惧属于“内部恐惧”;它产生的根源在于流行于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期欧洲的“虚伪的道德观”——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焦虑心理是初恋心理的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初恋时期,这群少女的焦虑心理突出地表现为神经性焦虑状态。焦虑主要涉及人的心理冲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的情绪三维模型,焦虑产生于“渴望―恐惧”型心理冲突;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神经性焦虑产生于非理性激情的“压抑―抵抗”型心理冲突;根据存在心理学,焦虑产生于自我存在的“自由―不自由”型心理冲突。三者共同地引起初恋少女产生焦虑心理。茨威格借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侧重于描写初恋少女的心理实在,刻画出以非理性存在为特征的少女形象。茨威格表现出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具有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