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以后,重庆市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使区域的生态系统安全受到很大威胁。重庆市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属于典型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山地环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中共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要求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力度,保护生态系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生态文明理念是“一带一路”建设落实的理论基础,生态安全是“一带一路”建设落实的根本出发点,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安全的重要方面。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重庆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以重庆市的生态承载力问题为主旨,利用改进后的“市公顷”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符合重庆市实际的“市公顷”标准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基于区县单元和栅格单元分别计算重庆市2000-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通过生态赤字/盈余分析评价重庆市的生态承载力状态的空间分布和格局演变状况。得到以下结论:(1)利用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和NPP数据计算所得的2000-2015年间重庆市“市公顷”标准的均衡因子和38区县各自的产量因子,更加符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重庆市内各区县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的对比。(2)结合“市公顷”标准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两个参数,计算基于区县单元的重庆市2000-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通过生态赤字/盈余评价重庆市的生态承载力状态,并分析不同年份重庆市38个区县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的空间分布及格局演变。结果表明:重庆市2000-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处于上升状态;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略微下降;生态承载力状态的变化较大,2000年生态系统处于生态盈余状态,2005年以后生态系统处于生态赤字状态。15年间生态盈余的区县从18个区县减少到9个,而生态赤字的区县从20个增加到29个,生态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西部生态赤字而东部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的区域向东扩大而生态盈余的区域向东缩小。(3)基于栅格单元计算分析重庆市2000-2015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状况。结果表明:重庆市2000-2015年每平方千米的生态足迹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总体保持较稳定状态,大部分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在80-120hm2,其中长江沿线和主城地区生态承载力的数值比其他地区小,而山区比平坝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大,这与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关;生态赤字/盈余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西部生态赤字而东部生态盈余,而且生态赤字的范围不断向东扩大,生态盈余的范围不断向东缩小。基于栅格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测算分析结果能够更加直观、详细地反映重庆市2000-2015年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盈余的空间分布状态及格局演变。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都表明:重庆市2000-2015年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系统压力不断增大,重庆市生态承载力状态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水平下降。因此,重庆市今后的发展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