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主体观对费希特“绝对自我”主体观的批判与超越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hhsh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中世纪哲学中对人类思想的自我论述为主线,上升为人类精神的绝对自我境界分析,并同马克思的实践基础的“自我”主体观作比较,共同让我们认识主体观的变化给予我们的启示。本文论述了费希特自我观产生的来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费希特的自我集合了笛卡尔的绝对的先天框架、洛克的经验对象思维模式和休谟的知性集合思想,并且看到了康德哲学的利弊,形成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主体观。绝对本源出发的自我,融合了康德哲学中的道德自律形成了费希特的根源明晰的自我,而费希特由自我产生的整个“绝对自我”体系,演化出费希特体系统一的哲学体系,这样就形成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主体认识。同时,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不断地追求实践去争取人类自由的理性高度,并把理性本质的最高追求和行动形成统一,最终让我们看到了理论自我和不断追求理性本质的统一的“绝对自我”。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观的建构和完善,是从现实、实践个人的维度研究,将现实的实践共同体中的个人,同每个个体共同形成的共同体,作为追求人的解放的最终路径。通过主体的对象性环境认识,让现实的人最终确立实践主体认识。通过比较的方式认识到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观形成中,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思想给予的影响。本文从主体“自我”为出发点,分别从实践、辩证思维和最终的自我解放为角度,论述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主体观对马克思形成主体认识的影响。马克思认识到费希特的实践观终究是建立在认知的思维框架上,只有将实践融于生活、现实,才是现实的社会关系总和。费希特的自我与非我的关系以及正反合辩证思想,对马克思的对象性关系和其整体论述路线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马克思在论述通往人类解放的过程中,主体的“自我”必须具备对象性和能动性,也就是认识到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改变现实的能力,这同时也是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思想给予的启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思想超越费希特“绝对自我”的角度,去认识马克思的现实的、多元的主体认识,必将超越费希特的因为追求永恒而产生的不合时宜的绝对自我思想。同时现实性下的、多元的实践主体认识,终将指向人类解放,形成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而不是单方面的人类精神的理想殿堂。
其他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能源产业等诸多领域弥漫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景象。生态危机的发生不仅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还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人们逐渐觉醒起来,开始反思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对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展开了各种猜测,然而都不能科学地阐释其发生的真正原因。康芒纳在批驳“人口增长说”以及“生活富裕说”这两大传统的生态危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