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中世纪哲学中对人类思想的自我论述为主线,上升为人类精神的绝对自我境界分析,并同马克思的实践基础的“自我”主体观作比较,共同让我们认识主体观的变化给予我们的启示。本文论述了费希特自我观产生的来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费希特的自我集合了笛卡尔的绝对的先天框架、洛克的经验对象思维模式和休谟的知性集合思想,并且看到了康德哲学的利弊,形成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主体观。绝对本源出发的自我,融合了康德哲学中的道德自律形成了费希特的根源明晰的自我,而费希特由自我产生的整个“绝对自我”体系,演化出费希特体系统一的哲学体系,这样就形成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主体认识。同时,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不断地追求实践去争取人类自由的理性高度,并把理性本质的最高追求和行动形成统一,最终让我们看到了理论自我和不断追求理性本质的统一的“绝对自我”。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观的建构和完善,是从现实、实践个人的维度研究,将现实的实践共同体中的个人,同每个个体共同形成的共同体,作为追求人的解放的最终路径。通过主体的对象性环境认识,让现实的人最终确立实践主体认识。通过比较的方式认识到马克思的实践主体观形成中,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思想给予的影响。本文从主体“自我”为出发点,分别从实践、辩证思维和最终的自我解放为角度,论述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主体观对马克思形成主体认识的影响。马克思认识到费希特的实践观终究是建立在认知的思维框架上,只有将实践融于生活、现实,才是现实的社会关系总和。费希特的自我与非我的关系以及正反合辩证思想,对马克思的对象性关系和其整体论述路线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马克思在论述通往人类解放的过程中,主体的“自我”必须具备对象性和能动性,也就是认识到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改变现实的能力,这同时也是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思想给予的启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思想超越费希特“绝对自我”的角度,去认识马克思的现实的、多元的主体认识,必将超越费希特的因为追求永恒而产生的不合时宜的绝对自我思想。同时现实性下的、多元的实践主体认识,终将指向人类解放,形成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而不是单方面的人类精神的理想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