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应该实现从行政的直接调控方式向市场为主的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而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的必要条件就是货币市场的充分发展,这是因为(1)间接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发挥作用的基础是货币市场。在间接金融调控模式下,货币政策的操作必须通过货币市场交易活动才能调节其操作对象——基础货币和基准利率,进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2)货币市场为间接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提供必要场所和条件,任何一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都离不开货币市场。例如,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施必须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依托;再贴现政策的实施必须要以发达的票据市场为基础;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也必须以发达的短期证券市场为前提。(3)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为宏观金融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监测指标和市场杠杆,并成为重要的传导指标。(4)货币市场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筹资渠道,相应成为中央银行影响社会资金流动和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关键性环节。由此可见货币市场在间接型货币政策传导中所发挥的作用之大。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的融通市场并不能为政策动员储蓄的努力提供短期内的有力支持,货币市场重要的政策功能就被忽视或者否定了,资本市场反而超前于货币市场得到了发展,在货币市场落后、金融市场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下,以市场为主的间接型货币调控机制难以实施,取而代之的是直接的行政调控手段,对信贷数量和资金价格进行直接控制。直接调控模式不仅违背了价值规律和市场原则,影响剧烈、缺乏弹性,而且扼杀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反过来又造成金融、经济的波动。因此,货币市场的滞后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制约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文中采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家货币市场发展状况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国别比较,并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取我国1998—2006年近一个经济周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不同的经济阶段,我国货币市场是如何制约货币政策效果发挥的。最后针对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认为必须改革外汇管理制度、规范票据市场、建立和完善国库券市场等其他货币子市场,逐步建立一个均衡、协调、发达的货币市场体系,为实现我国货币政策向间接型调控转变,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创造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