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在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8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随访。8例患者中,女性患者4例,男性患者4例。患者年龄11岁至37岁,患者术前身高142厘米至174厘米,8例患者均为脊柱侧凸伴发脊柱后凸,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伴发脊柱后凸畸形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伴发脊柱后凸畸形1例。8位患者均采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全部8位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于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上主弯Cobb角角度、矢状面上后凸角角度、冠状面平衡及顶椎偏移,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评估手术矫形效果;全部8名患者分别于术前、随访时填写SRS-22问卷量表,通过统计术前、随访时的SRS-22问卷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变化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8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3至24个月,平均随访10.88个月。全部8位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至5.5个小时,平均手术用时4.1小时,术中出血量700ml至1500ml,平均出血量1000ml,手术融合节段2至10个,平均手术融合节段5.38个,术后患者身高增加4至10cm,平均增加6.25cm。术前冠状位主弯Cobb角平均角度为56.75±19.40°,手术后矫正为19.00±8.82°,末次随访时为20.75±8.27°,冠状位主弯Cobb角的角度术后与术前相比平均矫正率达66.64%(P=0.000),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平均矫正率达63.43%(P=0.000),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相比角度丢失为1.75°,但两者结果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139)。术前矢状位后凸角平均角度为47.00±17.540,手术后矫正为15.37±16.61°,末次随访时为17.87±13.15°,矢状位后凸角的角度术后与术前相比平均矫正率达67.30%(P=0.000),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平均矫正率达61.98%(P=0.000),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相比角度丢失为2.50°,但两者结果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265)。术前患者平均冠状面平衡为2.15±0.85cm,手术后矫正为1.08±0.57cm,末次随访时为1.14±0.65cm,冠状面平衡术后与术前相比平均矫正1.07cm(P=0.023),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平均矫正1.01cm(P=0.032),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相比平均矫正丢失为0.06cm,但两者结果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401)。术前患者平均顶椎偏移为3.89±1.17cm,手术后矫正为1.68±0.70cm,末次随访时为2.15±0.84cm,顶椎偏移术后与术前相比平均矫正2.21cm(P=0.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平均矫正达1.74cm(P=0.00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相比平均矫正丢失为0.47cm,但两者结果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106)。生活质量评估方面,患者术前SRS-22问卷量表疼痛方面的得分19.25±3.88分提高至随访时的23.25±1.98分(P=0.001),术前心理状况方面的得分17.50±2.98分提高至随访时的20.38±1.30分(P=0.003),术前自我形象方面的得分13.00±2.61分提高至随访时的19.37±1.77分(P=0.000),术前功能状况/活动能力方面的得分16.75±1.31分提高至随访时的21.00±2.32分(P=0.001),术前SRS-22问卷量表总得分66.50±11.96分提高至随访时的84.00±6.30分(P=0.000)。结论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在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中,可同时矫正患者在冠状面及矢状面上的脊柱畸形,配合使用其他脊柱内固定矫形技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外观及躯体平衡;同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在注意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事项的前提下,也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