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氮时期及次数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及土壤氮素运移的影响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uanna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在马铃薯生产上不合理的施肥措施造成的氮肥利用率低下,以及硝态氮淋失导致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现状,本试验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总氮量315kg/hm2的条件下,统一基施43%氮肥的基础上设置了不同追氮时期组合(1、2、3、4)及次数(A、B、C)共13个处理,系统研究了膜下滴灌马铃薯的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形成、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以及0-80cm 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时空变化,以期探明最佳追氮时期组合及次数,为膜下滴灌马铃薯生产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块茎形成期至膨大中期分次追施氮肥,有利于株高、茎粗、LAI增大及生育后期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维持相对较高水平,保证有足够强的源支持库的充实。(2)膜下滴灌马铃薯于块茎形成期至块茎膨大末期,分次追施氮肥有利于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收获期1、2、3次追氮处理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K提高107.14%-146.23%、146.71%-182.48%、155.5%-171.87%,2、3 追氮分别较 1 次追氮提高16.71%、15.97%,其中以B3处理最高,C3处理次之。(3)马铃薯块茎形成期至膨大末期,分次追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块茎氮素积累量。收获时,1、2、3次追氮处理块茎氮积累量分别较CK提高136.83%-185.96%、156%-214.35%、184.25%-213.75%,2、3 次追氮较 1 次追氮提高 18.53%和 22.82%。分次追氮的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1次追氮处理,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均以B3处理最高,分别为51.32%、149.14kg·kg-1和76.57kg·kg-1。(4)推迟追氮时期增加了 0-80cm 土层中硝态氮积累,但各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随施氮次数增加而降低。硝态氮积累深度随施氮肥时期推迟而增加,分3次追氮处理60-80cm 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低于1、2次追氮处理。(5)氮肥适时、分次追施是获得高产的关键。1、2、3次追氮处理平均产量分别为35.59t/hm2、42.98t/hm2和41.93t/hm2,2、3次追氮处理分别较1次追氮处理增产20.75%和17.8%,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1、2、3次追氮处理中以A3、B3、C3时期组合处理为最高,分别为38.5t/hm2、46.98t/hm2、44.55t/hm2。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马铃薯氮肥管理以基施43%氮素基础上,剩余氮素于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中期分2次追施效果最好。
其他文献
<正>管理层召开秘密级别很高的会议,会议尚未结束,有关会议的议题、议定事项已经传到了最需要对其进行保密的对象那里,此时参会人员均在场,没有人离开会场,机密又是如何这般
期刊
<正>小说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而且也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方面。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阅读,要求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
吴兴武康沈氏两晋之际以江东“武力强宗”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对东晋南朝之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其发展过程看,东晋一代,沈氏尚武,成为门阀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且有覆家
不论是为改进加工精度与效率还是为实现虚拟制造,对切削过程建立精确而可靠的模型已经成为许多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棒铣过程,考虑工件、刀具和机床柔性,推导了一个解析的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构建新型政府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历史性任务。现代新型政府,即现代责任政府是负有时代责任感的政府,是负有国家和民族责任感的政府,是具有人民和社会
重大责任事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及生命安全和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政治上产生极坏的影响,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生产和工作秩序及生活秩序,增加了社会的不
新课改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参考,其中合作式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新型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中学语文教师的拥护和推崇,这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掀起了又一轮教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分析师行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中介机构,因其较高的独立性和专业分析能力,使其发布的盈利预测报告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和
主要介绍了顶插电极的使用、配电方式、电气控制方案和在电熔炉中的应用。
着陆阶段是民机飞行事故的高发阶段,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人为差错成为导致飞行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绝大部分是由飞行员在驾驶舱人机交互过程中导致的。研究民机着陆阶段驾驶舱人机交互风险评估方法对于改进驾驶舱人机交互设计、减少飞行事故、保障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驾驶舱人机交互过程中飞行员的认知特性,基于SRK认知模型、COCOM情境控制模型以及ACT-R认知控制理论建立了飞行员多维认知模型,分别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