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目的在探讨民国初年的内战时期(习称“军阀统治时期”),军事实力派(军阀)如何成为统治地方的主要势力。李纯在民国六到九年间担任江苏督军,最后却落得“自戕”的结局。从他遭遇的困境,显示实力派人物的地位和权力并不像一般观点认为的那么稳固。因此有必要对民初“军阀”时期的传统叙述加以修正,并解决过去“军绅政权”论述的不足。 民初北京中央政府试图压制各省潜在的分离、自主倾向,重建对地方的控制。但未能成功建立中央集权的地方制度,反造成地方实力派自行其是。统治地方的军事实力派,需要同时面对与中央政府和邻近的其它实力派的冲突。其下的军队将领或者掌控省政官僚的省长,也会对其构成挑战。这样复杂的政治架构,给督军施展权威带来更多困难。尽管地方实力派被批评“唯利是图”,他们其实需要依靠政治派系的支持。 像“军绅政权”这样的传统理论模型,主张地方军事实力派是为争夺地盘而行动。不过民初内战时期的地方实力派,其实更倾向争取派系政治利益而非地盘。考虑军事行动面临的风险,彼此妥协通常是合理的选择。地方实力派有可能因为不得民心而失势,特别在沿海的更加近代化的省份,社会和政治精英在“军阀”统治下仍然可以限制他们的专权妄为。 总结而论,李纯如何靠着脆弱的政治平衡维持自身地位,进行对江苏的统治,能对了解民初内战时期的政治景像带来启发。在军人统治下,士绅并非破坏民主启蒙的势力。对这段历史的探讨,有助厘清在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为何常常走上威权主义政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