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江口盆地是中国南海北部最大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珠一坳陷作为珠江口盆地重点勘探地区之一,浅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录井、地球化学以及油田实际生产资料,以石油地质成藏理论为指导,自下而上,对烃源岩、输导体系、浅层储盖组合以及圈闭条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珠一坳陷浅层成藏的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油气藏的解剖,建立成藏模式,以期为整个珠一坳陷及类似盆地的浅层油藏勘探提供指导。珠一坳陷主要发育有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烃源岩,其中文昌组在全区稳定分布,是研究区最主要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以I型及II1型为主,处于成熟-高熟阶段,而恩平组分布范围较文昌组小,是研究区的次要烃源岩。与此同时,油气大多在生烃中心的邻近位置较容易聚集,距生烃中心15~20km的范围为浅层成藏有利区域。油源断裂沟通深浅,是浅层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其与盖层及储层的匹配影响研究区油气的垂向分布。当盖厚<50m且盖厚/断距<0.5时,油气可突破深层封堵,在浅层成藏。若深部断储排替压差越小而浅层排替压差越大,深层侧向分流指数越小而浅层侧向分流指数越大,油气越容易在深部垂向输导而浅层侧向分流,浅部越易成藏。与此同时,源-断配置影响油气垂向输导路径,砂体和构造脊控制油气横向长距离运移。浅部层系主要表现为三角洲沉积体系,浅层的下部层序、海侵域更易成藏,连接型河口坝复合体、分支河道及河口坝复合体是有利的成藏储集相带。其浅层主要发育有两套区域性储盖组合,分别是韩江组上段砂岩与MFS10泥岩盖层的储盖组合以及韩江组下段砂岩与MFS13.5泥岩盖层的储盖组合,油气大多分布在Ⅱ、Ⅳ类储盖组合区域。研究区浅层构造圈闭发育主要受控于NW向、近EW向断裂体系,可分为断块、断鼻、断背斜、滚动背斜以及披覆背斜等圈闭类型。断裂的侧向封堵性决定圈闭有效性,在单因素分析上的综合评价表明,断层封闭系数在0.5~0.7以上,可形成有效圈闭。通过对典型油气藏含油气性进行分析,珠一坳陷浅层油气成藏模式可分为“向源型”、“背源型”、“顺源型”以及“远源型”共四种类型。“向源型”多在上盘成藏;“背源型”多在下盘成藏;“顺源型”模式中油源断裂两盘均可作为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远源型”距离生烃中心较远,构造脊对油气横向运移起关键作用。油气成藏模式在各个凹陷间以及凹陷内差异明显,“顺源型”是该区最主要的成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