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命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更是强调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是以环境宜居、经济发展、集约减排、人民幸福、城乡协同为发展目标的。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变革为主要内涵的动态过程。从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以及信息化的内涵看以看出,以信息化为手段可以推进城镇化目标更快更好的实现。当前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对城镇化或者信息化单一方面的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不多,可以从以“四化融合”主题的研究中找出部分,深入系统的单独“城镇信息化”研究较为匮乏,其中,以两者互动发展关系、影响方面的居多,“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测度很少。“信息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助力,“新型城镇化“为“信息化”提供发展空间。两者共同为城市现代化出力。故对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测度,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即进行“新型城镇信息化”水平测度。所谓新型城镇信息化测度,就是协同了信息化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动力要素、发展质量要素、发展保障要素等,统筹规划,选择影响促成两者良性发展的共同要素,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对一个地区进行城镇信息化总体测度。本文首先对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相关问题的文献进行了调研综述,接着对构建新型城镇信息化测度涉及、参考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对新型城镇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埃利泽.盖斯勒的抽象阶梯理论,整个测度指标体系遵循“概念构建——维度分析——要素确定——指标选取”的步骤。首先在对“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内涵、两者的互动关系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新型城镇信息化概念进行了界定。新型城镇信息化的概念很复杂,涉及到社会、经济、人文等多个方面,直接进行测度指标维度的确定是不容易的,故本文从概念的逻辑构成角度,利用三分法,对新型城镇信息化概念进行解析,分为空间实体城镇化、城镇空间信息化和城镇人口的信息化三个维度,空间实体城镇化和城镇空间信息化从研究对象角度看,可以统一规划为城镇信息化的宏观视角,而城镇人口的信息化从研究对象角度看,可以定义为城镇信息化的微观视角。所以,本文对新型城镇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了宏观和微观两层构建结构,在宏观层面上,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环境宜居情况(环境)和人才与科研环境保障(保障)四个要素,建立了一个三级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地区城镇信息化宏观硬件水平的测度,并以江苏省的城镇信息化数据为例,对“新型城镇信息化”宏观测度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江苏省新型城镇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城镇信息产业的管理和发展等决策提供依据;在微观层面上,以城镇居民个体信息行为作为分析对象,测量新城镇居民信息获取、生产、利用、辨识等水平,同样以江苏省新城镇居民为例,进行了微观测度的实证分析,为江苏省建设宜居城镇,构建综合性的信息便民服务提供参考;接着,对新型城镇信息化测度进行了反思,在实证的基础上,一方面,依据测度体系模型,对江苏省新型城镇信息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根据实证的实施过程得到的反馈,也对构建的测度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等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相关的修正方案。最后对本文构建的测度体系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作者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