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Dysferlinopathy是由DYSF突变导致dysferlin蛋白表达异常的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Dysferlin及其相关蛋白在膜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ysferlinopathy根据病初受累肌群,主要分为三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2B,LGMD2B)——近端肌、骨盆带肌受累,Miyoshi型肌营养不良(Miyoshi myopathy,MM)——腓肠肌受累,以及胫骨前肌起病的远端肌病(distal myopathywith anterior tibial onset,DMAT)——胫骨前群肌受累。收集、分析我科40例dysferlinopathy患者临床、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下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探讨dysferlinopathy的临床、病理诊断价值及其可能的病理学发病机制。方法:1.筛选2004年9月-2011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肌病科遗传标本库中dysferlinopathy患者40例,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青春期或成人早期发病;2)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四肢近端肌、腓肠肌或胫骨前肌无力、肌萎缩;3)血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4)根据受累肌群分布,选择肱二头肌、腓肠肌或胫骨前肌行开放式骨骼肌活检,骨骼肌标本组织化学染色呈典型肌营养不良改变:肌纤维直径大小不一,活跃的变性、坏死、再生,结缔组织中重度增生;除外糖原累积病、脂质沉积病等代谢性肌病及其它肌病;抗-dysferl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肌纤维膜上dysferlin蛋白完全缺失或重度减低。2.重复入组患者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分析。3.7例dysferlinopathy活检骨骼肌标本行透射电镜分析。4.总结分析40例dysferlinopathy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肌力、受累肌群分布、血CK值、肌电图、双下肢骨骼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电镜下超微结构病理特点。结果:1临床资料分析:Dysferlinopathy一般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肌萎缩。LGMD2B患者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发病年龄8-56岁,平均为22岁;病程2个月-46年;阳性家族史4例;均以四肢近端肌、腰带肌无力、萎缩起病,病情缓慢进展加重,晚期可累及四肢远端肌。MM患者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14-37岁,平均为20.5岁;病程3个月-15年;阳性家族史2例;均以双下肢远端肌无力、萎缩起病,晚期可累及四肢近端肌、上肢远端肌。1例DMAT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43岁,病程14年,无阳性家族史,以胫骨前肌无力、萎缩起病。40例dysferlinopathy中,6例有阳性家族史,据家系图分析,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辅助检查结果分析:血CK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升高,39例中重度升高,仅1例轻度升高。全部患者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波幅降低、时限缩短,呈肌源性损害。12例行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其中9例行双大、小腿MRI,3例行双小腿MRI检查,近端肌受累为主4例、腓肠肌受累为主7例、胫骨前肌受累为主1例。3骨骼肌活检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表现:40例均可见活跃的变性、坏死和再生肌纤维,结缔组织不同程度增生;16例可见肌内膜、肌束膜和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0例dysferlinopathy患者肌纤维膜上dysferlin蛋白完全缺失,10例重度减低;对照抗体(dystrophin-N,-C,-R,sarcoglycan-α,-β,-γ,-δ,caveolin-3单克隆抗体)染色均正常。47例dysferlinopathy电镜下超微结构特点:肌纤维膜连续性节段性破坏、薄厚不均,部分区域可见平行或垂直于肌纤维膜表面的指状突起;肌膜下、肌膜缺陷处、指状突起内可见小囊泡聚集;基底膜增厚;胞浆中线粒体空泡化,溶酶体髓样变。结论:1Dysferlinopathy典型临床表现:青少年或成人早期起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肌萎缩,根据病初受累肌群区分临床表型;血CK显著增高,符合膜蛋白缺失/破坏型肌营养不良特点;2骨骼肌MRI,可清晰判断受累肌群范围及严重程度,帮助判断临床表型及选择合适的骨骼肌活检部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活检骨骼肌抗-dysferl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值得临床推荐的分子病理诊断方法,提倡dysferlinopathy的基因诊断。部分患者有炎性细胞浸润,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骨骼肌MRI与炎性肌病相鉴别;4电镜下肌纤维膜节段性破坏、囊泡聚集、基底膜增厚、胞浆内溶酶体聚集,提示:膜损伤-修复可能是dysferlinopathy重要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