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产业,就是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用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总称。文化产业不仅是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更是经济转型调整重要依托的产业之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满足农民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农民创收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重要环节。美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其中,美好乡村建设中对农村文化产业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依据农村现状和资源条件,保护乡村历史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本论文通过对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红星行政村鲍墩中心村、宜秀区五横乡曰公行政村曰公中心村、罗岭镇小龙山行政村、潜山县黄铺镇黄铺村、潜山县水吼镇黄龛村、潜山县水吼镇天柱村,这六个美好乡村示范村调研及访谈开展研究,通过研究本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农村文化产业为美好乡村建设各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是农民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热情度越来越高;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地方特色;农村文化产业链出现了雏形;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二部分阐述了农村文化产业与美好乡村建设仍然不适应,农村文化产业自上而下的体系不完善;农民文化需求不高;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品科技水平含量较低。第三部分,本论文提出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大可能的发挥文化经济价值与育人功能,凸显农村文化产业在美好乡村建设中重要位置。充分发挥人才的最优配置,引进文化专职的人才与创新型人才,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依托农村特色,结合地方资源,运用科学化管理和技术,为美好乡村建设树立名牌效应。
其他文献
在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犯罪手段有一些是采取暴力的方法、通过直接加害被害人来实施的,但也有一些是行为人在实施侵害时,并不直接诉诸武力,而是采用胁迫的方法,使被害人产生
本文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法律理论,论证了这种法律理论可以在广泛的自然法传统内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笔者将这种法律理论称之为“法律自然主义”理论,即马克思的自然法观。法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围绕着救亡这一主题,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基本思想倾向:一种是主要采取启蒙的思想策略;另一种是主张采取革命的手段。这两种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成
学位
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计划打造全新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水平逐年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反映在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水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大众流行文化
作为我国开发式扶贫战略之一,国家科委于1986年提出并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了科技扶贫的战略举措。科技扶贫的宗旨是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使得贫困地区的小农经济模式得
本文以比较法学的方法,研究了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的两个重要问题: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以及有效的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的方案设计。从分析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和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