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义观念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yxy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中心问题是探究先秦时期儒家义观念的产生、演变过程,梳理出完整的脉络,揭示义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内涵,探究义与仁、礼的关系,以及先秦时期儒家的义利观。先秦儒家义观念主要涉及孔、孟、荀三家观点,集中于《论语》、《孟子》、《荀子》文本之中,同时还包括孔子之前的义的具体含义,而这些主要散布在《卜辞》、《尚书》、《诗经》、《国语》等相关古籍中,本文通过研读大量古籍文献,梳理出先秦时期义观念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内容涵盖了义的含义、义利关系、仁义关系、礼义关系等。“义”字最初产生时是以地名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则兼备刑杀之意,而发展到《诗经》、《左传》、《国语》之义时,关涉宗法礼仪之制,义观念内涵趋向多元,但总体特征则是开始富有道德涵义。孔子的义观念,主张仁为义之源,从修己和务民两个方面阐述义的内涵,义利关系方面极力主张见利思义;孟子认为义为人性先验存有,作为四端之一,乃是人性的内在因素,先天而生,自然而成,在仁义关系方面,孟子主张居仁由义,仁为安宅,义为正路,而在义利关系方面,孟子主张着眼于长远利益的“重义轻利”观,以国家利益、伦常大事为着眼点,顾全大局,考量多数人的利益;荀子则与孔孟不同,将礼义连用,以礼释义,礼是义的实质,是义的依托,荀子之所以强调礼义的重要性,与他持有的人性论关联甚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化性起伪”,礼义作为规范能够矫正人性中的恶,于是礼义便顺理成章的备受荀子推崇。理清了孔孟荀三者对义的基本观点,整个先秦时期义观念的脉络便已然清晰。纵观先秦儒家的义观念,发现其有两大特点。一,由最初的宗教内涵逐渐向道德内涵转变。义的内涵在逐渐丰富,并逐渐赋有伦理道德性。二,在义利关系方面,虽然孔孟荀皆有不同的观点,但儒家的总体趋向是重义轻利。
其他文献
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不堪重负形成一对十分突出的矛盾,这急需我们对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而循环经济正是针对这种矛盾所提出,适合我国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有什么作用,这是需要尽快解决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以科学技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相关的知识为理论依据,以循环经济基本理论以及科学技术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分析为基础,阐述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