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主要报道C<,2>自由基a<3>∏<,u>和X<1>∑<,g><+>态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着重研究了C<,2>(a<3>∏<,u>&X<1>∑<,g><+>)与一系列烷烃,醇类分子,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和一些无机小分子的化学反应.运用激光光解-激光诱导荧光(LP-LIF)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反应体系中C<,2>(a<,2>∏<,u>&X<1>∑<,g><+>)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测得C<,2>(a<3>∏<,u>&X<1>∑<,g><+>)与这些物质反应的速率常数.通过速率常数的变化,总结C<,2>(a<3>∏<,u>&X<1>∑<,g><+>)与同一系列反应物反应的规律,结合结构活性理论及高水平的量化计算,对C<,2>(a<3>∏<,u>&X<1>∑<,g><+>)反应的机理做出探讨,并对C<,2>自由基a<3>∏<,u>和X<1>∑<,g><+>态的反应活性及在大气化学和燃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和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C<,2>(a<3>∏<,u>&X<1>∑<,g><+>)与烷烃(C<,1>-C<,8>)的反应:C<,2>(a<3>∏<,u>)与烷烃的反应是一个以抽氢为主的过程,在抽氢过程中,烷烃中各级氢的反应活性为三级氢>二级氢>一级氢,进一步,在键解离能相关的基础上,获得了C<,2>(a<3>∏<,u>)与三级氢、二级氢、一级氢反应的速率常数.2.C<,2>(a<3>∏<,u>&X<1>∑<,g><+>)与醇类分子的反应:C<,2>(a<3>∏<,u>)与醇类分子的反应仍然遵从抽氢反应机理,但抽取羟基上的氢比较困难,而更倾向于从碳链上抽氢.由于羟基的存在,在羟基的诱导作用下,使得碳链上的氢原子的反应活性增强,表现在C<,2>(a<3>∏<,u>)与醇类分子的反应的速率常数比C<,2>(a<3>∏<,u>)与含相同碳原子数目的烷烃分子反应的速率常数大得多.3.C<,2>(a<3>∏<,u>&X<1>∑<,g><+>)与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反应:在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中,由于∏键的存在,会和亲电子基团C<,2>的pσ轨道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诱导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得反应非常容易发生,所以测得的C<,2>(a<3>∏<,u>)和C<,2>(X<1>∑<,g><+>)反应的速率常数都很大,接近理想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4.研究结果表明:对于O<,2>,NO等多重态分子,碰撞导致C<,2>(a<3>∏<,u>)和C<,2>(X<1>∑<,g><+>)的系间窜越非常有效,事实上不能测得C<,2>(a<3>∏<,u>)和C<,2>(X<1>∑<,g><+>)被消耗的速率常数,只能获得C<,2>(a<3>∏<,u>)和C<,2>(X<1>∑<,g><+>)达到平衡状态后与多重态反应物分子反应的速率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