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变化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影响外周血细胞改变的相关因素,阐明外周血细胞变化对SVR率的影响。方法:入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2009年~2010年在吉林省扶余县更新乡和德胜镇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43例,给予药物INF-a2b500万U、隔日一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15mg/kg.d口服,疗程48周;在基线、2周、12周、24周、36周、48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CV RNA定量等检测,治疗结束60周、72周、96周进行随访。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依据《2010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相应治疗或随访观察。结果:1.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40.5%(139例),贫血发病率为48.4%(166例),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为39.9%(137例)。治疗结束后仍有个别患者出现外周血细胞改变。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至12周内。2.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即有明显下降,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12周后出现缓慢上升,治疗结束时(48周)虽较12周恢复明显,但仍未达到治疗前水平,60~72周时趋于平稳且恢复到治疗前水平。3.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AST、ALT、肝纤维化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贫血的发生相关,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贫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均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AST、ALT、r-GT、肝纤维化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周血红蛋白降幅>1.9g/dl、4周血小板计数降幅>5×109/L的患者分别发生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的几率更大(p<0.05)。5.中性粒细胞在任一监测点下降幅度与SVR率均不相关;血红蛋白4周降幅超过2.9g/dl、血小板4周下降幅度低于11.5×109/L的患者SVR率更高(p<0.05)。结论:1.抗病毒治疗2周内外周血细胞即有明显下降,12周时降至最低,提醒临床医生及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干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2.根据基线性别、外周血细胞水平、肝功、肝纤维化程度可评估抗病毒过程中外周血细胞减少是否发生及严重程度。3.根据2周血红蛋白降幅、4周血小板降幅可提示整体治疗过程中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几率。4.4周血红蛋白、血小板降幅对SVR率具有一定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