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范围内,伴随着自然、社会与教育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学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彰显。生态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成果。作为观念,就是用生态的整体性、和谐性、自然性、共生性和动态平衡性等原理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思想。作为成果,它是以生产绿色、无污染消费以及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效益为特征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总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要维持和优化这个系统,教育教学方式也需要生态化,尤其是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的弊端以及新的教师教学方式异化现象的凸显,使得教师教学方式向生态方向转变成为必然。本研究就是从生态学视角,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研究教师教学方式问题,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照、思考、理解、解释当前的教师教学方式,并以生态的方式运用于教师教学实践。全文由七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前言。本部分概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教学方式释义。本部分对教学方式内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概念界定作了探讨。认为教师教学方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借助一定媒介,教师所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既包括外显的行为方式,也包括内隐的思维方式。
第三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生态化取向的必然性。本部分主要从传统教师教学方式存在的生态缺失、新时期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偏离等方面来探讨教师教学方式生态化取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四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生态化取向的理论探讨。本部分主要探讨了教师教学方式生态化取向的内涵、理论依据、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就是为了适应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教师不断运用生态原理、生态智慧融入到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中去的过程。其理论依据主要是生态哲学和教育教学理论本身的发展要求。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和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生态化两个方面。生态化取向的教师教学方式是一种效法自然、合理整合、注重交往互动、和谐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生态化取向的现实运作。本部分主要从“两个必要条件”、“一个基本过程”、“三条基本法则”等方面作了探讨。“两个必要条件”即主观上教师角色需要正确定位及教师素养需要再提升;客观上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创新。“一个基本过程”即确立目标(构建健康课堂生态系统指标体系)——依据目标行动(对教师教学方式进行生态控制)——检验实施效果(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三条基本法则”即尊重教学系统的基本生态过程,整体设计教学方式;将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结合,综合设计教学方式;适应教学要素多样性、多变性特征,动态设计教学方式。
第六部分,生态化取向的教师教学方式的实践命运与反思。通过在实验学校的初步实验,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述。
第七部分,结束语。反思前文,总结所得与不足,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