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逐步推进,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城乡文化是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两者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必然会给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和心理适应带来一定的影响。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fication)指个体对某文化的认同程度,具体是指个体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某个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心理适应是个体在与外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改变。流动儿童面对两种差异较大的的文化,他们的文化认同和心理适应状况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母亲教养方式是母亲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众多研究表明母亲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影响儿童的心理适应。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是保护子女不受心理适应问题影响的有效方法,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对儿童的心理适应产生不利影响。故本文主要探讨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70名4-7年级随父母迁入到上海读书的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研究,调查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母亲教养方式、心理适应的状况。其中文化认同包括迁入地文化融入和家乡文化保持两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包括接纳温暖和控制两个维度;心理适应包括自尊、幸福感、孤独、抑郁四个指标。两次调查所用问卷一致,都包括社会和文化融入量表、母亲教养方式问卷、抑郁量表、自尊量表、孤独感量表、幸福感量表。通过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从横向上看,T1、T2时期的迁入地文化融入均与同时期的自尊、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孤独感、抑郁呈显著负相关;T1、T2时期的家乡文化保持与同时期的自尊、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从纵向上看,T1时期的迁入地文化融入、家乡文化保持、自尊、孤独感、幸福感、抑郁均与T2时期的相应变量呈显著正相关。(2)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入态度在心理适应水平存在差异,整合态度的流动儿童幸福感、自尊水平最高,边缘态度的儿童孤独感、抑郁水平最高,同化、分离态度的居中。(3)流动儿童的文化认同对其后心理适应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其同时期的心理适应而发挥作用的。具体来说T1迁入地文化融入对T2自尊、孤独感、幸福感、抑郁,T1家乡文化保持对T2自尊的影响都是通过影响其同时期的心理适应而发挥作用的。(4)母亲教养方式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具体从横向上看,T1母亲接纳温暖与同时期流动儿童的自尊、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孤独感、抑郁呈显著负相关;T1母亲控制与同时期的孤独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T2母亲接纳温暖与同时期的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T2母亲控制与同时期的心理适应相关不显著。从纵向上看,母亲接纳温暖、控制都与其后的相应变量呈显著正相关。(5)母亲教养方式调节流动儿童文化认同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母亲接纳温暖可以调节家乡文化保持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当母亲接纳温暖处于高水平时,家乡文化保持对自尊、孤独感的预测效应不显著;当母亲接纳温暖处于低水平时,家乡文化保持显著正向预测其自尊,负向预测其孤独感。母亲控制可以调节流动儿童家乡文化保持、迁入地文化融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当母亲控制处于高水平时,家乡文化保持、迁入地文化融入对幸福感的预测效应不显著;当母亲控制处于低水平时,家乡文化保持、迁入地文化融入显著正向预测其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