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核-壳纳米颗粒体系的表面等离激元和非线性光学性质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s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了双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和非线性光学性质,我们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都证明了可以通过调节核壳结构组分、结构参数以及复合颗粒的体积分数等手段来改变体系的等离激元共振频率和非线性光学性质,从而为制备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的复合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章,我们对双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研究进展以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概况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简要介绍了一下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我们主要研究了双金属核壳结构的球形纳米颗粒在点电荷电场中的多极等离激元共振特性。研究表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频率和相应的衰减率与不同的极化模式相对应,并且随着球壳厚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利用散射理论讨论了银/金纳米核壳结构的远场效应。在散射截面图中发现了非对称的法诺共振,而且通过调节球壳的厚度来改变双金属核壳结构的球形颗粒表面的等离激元共振,从而调控法诺共振的不对称度。第三章,我们主要研究了金/银和银/金核壳结构球形纳米颗粒复合体系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变颗粒的核壳结构组分、结构参数以及复合颗粒的体积分数等手段来获得有效三阶非线性极化率的增强。研究还发现,对双金属核壳结构球形纳米颗粒复合材料来讲,存在着一个最优的结构参数使得复合材料具有最大的品质因子(FOM)。第四章,我们对本文所做的工作做了总结,并且对下一步即将进一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材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历史学家也根据人类使用材料的不同将人类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而这种划分的依据显然是材料的硬度和韧性。工业革命后,铁和铁合金被广泛使用,然而随着工件硬度的提升,高硬度工件的加工就成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天然矿物金刚石虽然很硬,但数量稀少,人工合成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从理论和实验上寻找其他超硬材料替代金刚石便成为人们的努力目标。1989年,关国
曲面上运动粒子的量子力学本来是较为沉寂的研究领域,尽管有很多问题并没有最后答案,学界也不太关心。由于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必须面对如何处理碳60分子中的电子运动等问题,建立
摘要: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年代,人们居无定所、民不聊生,尤其是一些在官场里打拼的文人士大夫们,每天都处在生死攸关的环境里。这时候玄学的思想逐渐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于是,寄情于山水成为保生和自我安慰的最好选择。本文主要从玄学的视角来研究王微的山水画论,阐述了自魏晋以来,以庄学为框架并“玄”化了的自然山水面貌,打开了山水画的思想界限,为山水画的发展增添了“玄”的自然情趣。  关键词: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