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b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7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和硝普钠进行治疗,治疗3d内可常规使用洋地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米力农等正性肌力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下项目,并对所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1.分别记录治疗前和停止静脉滴注4 h后(>5个药物半衰期)的血浆BNP(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BNP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尿量(每小时平均尿量)。2.心脏超声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国际心脏病联合会及WHO推荐的方法,测定左室长轴位置,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按计算机预置程序计算出: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vD%)、心脏指数(CI),同时采用超声多普勒测量计算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的比值(E/A)(所有患者均在同一台超声仪器上,由同一人操作进行检查)。3.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结果:1.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BNP、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尿量,我们发现,实验组除收缩压和舒张压2项指标外,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仅尿量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均无明显差异。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我们未发现一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比较,实验组血浆BNP、心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2.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短轴缩短率(vD%)、、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的比值(E/A),我们发现,实验组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脏指数、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的比值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仅每搏量、心脏指数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我们未发现一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比较,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功能,我们发现实验组35例中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22例中显效6例(16%),有效8例(56%),无效8例,总有效率(63.63%)。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率的比较,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X~2=5.93261,P=0.0394)。4.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病人,我们发现,实验组中有3例不良反应,为症状性低血压,停药后60分钟消失,而对照组中有2例,均为头部胀痛,停药后4~12小时消失。结论:1.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能有效利尿排钠,降低循环容量负荷,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可有效改善心脏舒缩功能。2.作为新一代的抗心衰药物,重组人脑利钠肽明显优于传统药物硝普钠。3.心衰病人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可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间歇性缺氧和阿托伐他汀干预后兔主动脉的组织学变化,测定主动脉内膜NF-κB,TNF-α和ICAM-1表达情况,探讨主动脉结构变化与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及药物干预的可能作用,为揭示OSAH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方式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慢性间歇性缺氧兔模型的制备:健康雄性新西兰兔24只,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UG组),慢性间歇性缺氧12周组(CI
目的:观察内脏高敏感性SD幼鼠海马水平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通道-2(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HCN)的表达情况,探讨幼鼠海马HCN2蛋白在内脏痛痛觉敏化形
超高茬麦田套稻是一种集全免耕、套播、旱育、免插、大量秸秆自然还田于一体的稻作新形式,1998年丹阳市在延陵镇农技站西洲农场示范种植16公顷,获得了理想的产量。据考测,每公顷有效
目的:检测左旋肉毒碱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并分析左旋肉毒碱与血脂、血清性激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
目的:观察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antibody,GADA)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protein tyrosinephosphatase antibody,IA-2A)在急性起病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