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假是一種依託字音、借用字形的臨時的文字使用現象,分時段研究通假的運用狀況,不僅有助於人們更加全面地認識通假這一用字現象,也可以考察前人的用字習慣,並為文獻的釋讀提供一定的依據。本文以2007—2016十年間新刊布的上古青銅器銘文為研究材料,在全面清理其通假字的基礎上,利用二重證據法對95組通假字進行了逐字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分時性地考察了通假字與本字之間的語音關係、結構關係、數量對應關係。通過考察,發現三個時期通假字佔銘文總數的比例分別爲10.32%、8.86%、2.82%,呈總體下降的趨勢,即銘文中這種臨時的用字現象隨著漢字系統的成熟及用字日趨規範而逐漸減少。就其具體使用特徵而言,語音方面,音同佔比在西周時期為28.57%,春秋時期上升至51.29%,這種情況或是語音在地域和時間上發展不平衡的體現,或是漢字形聲化對通假現象的影響;且其中韻同佔比在各個時期均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這說明在通假中,古人更加注重通假字與本字韻部的相同。在結構方面,除卻“文字異形”嚴重的戰國時期,通假字與本字之間有形體聯繫的字佔比分別爲61.22%和74.36%,均佔絕大多數,說明人們更傾向於借用形聲字來表示以表形、表意為主的非形聲字。在數量對應方面,三個時期中,通假字與本字之間為一對一關係的通假字佔比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這進一步表明通假是一種偶然的、不規範的用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