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语言学,包括结构语言学或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语言习得的目的是语言能力的获得。其所谓的语言能力,往往局限于对语言符号系统把握的程度,语言仅仅是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这种理论长期以来指导着外语教学,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影响很深。由此产生的弊端是,学生在语言形式上的运用往往可以达到完全正确,但却有相当一部分语句不符合社交文化语用规范,从而达不到交际目的,甚至产生与实际目的相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这个问题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越发显得突出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而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由此看来,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近年来,语用学,特别是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e Pragmatics)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语用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于外语教学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方法,增强学生对于不同语体的感受和认知,从而使其提高跨文化语用和交际能力。它强调对语言进行整体研究,强调语言的应用,强调反映话语和语境的关系,注重言语行为的六要素,即说话者、听话者、话题、交际方式、时间、地点的统一。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语言学家Sapir(1921) 将语言的定义为:“语言是一种用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符号系统。”作为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 Kroeber&Kluckhohn(1963) 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包含明显和隐含的行为模式并以符号形式获得与传输,从而构成了人类群体有特色的成就。文化系统一方面可被视为行动的产品,另一方面可被视为是未来行动的制约因素。”由此可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传统的英语一一一,一迪率大堂延经丝送这一一一一二一一一一一一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忽视了对不同语言造成的文化差异的介绍和讲解,从而造成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因此,跨文化语言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致使许多学生掌握了不少语法知识和词汇,却不能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正确运用。这种现象与一直沿用的传统教学法有很大关系,也即以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刘润清、邓炎昌先生在《语言与文化》(1999)一书中指出:“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语言同时也是学习文化,在掌握英语语音、语法、词汇、习语的同时,还要知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所处的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社会文化。 与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现代外语教学更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主张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强调如何运用语言,而不是学会某种语言的结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所传达的社会意义为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强调语言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把语言的交际功能放在第一位。总体来看,这些特点体现了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基本特征,代表着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强调语言的运用和提高交际能力,反映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特征。 根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法,而是要保留其语言知识系统性的优点。同时,加强对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外语学习应该以积累语言知识为基础,并积极组织多种课堂交际活动(Classroom Conun画eative Aetivities),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把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和发展与外语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外语教学专家区分交际中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操本族语的人在与外族人的接触中,比较能容忍他们的语音错误和语法错误,而对于违反交际规则就会被看作是不够礼貌,甚至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粗鲁无礼的。 跨文化交际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交际活动中涉及文化的种种问题,或对社会事物和事件看法方面的文化差异。它是涉及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本文利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