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异氟醚和异丙酚麻醉对表柔吡星化疗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QT间期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旨在探索这两种麻醉药物对新辅助化疗后患者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程度。为新辅助化疗后患者寻求一种更安全的麻醉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病理确诊为乳腺癌(Ⅱ或Ⅲ期)拟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8~64岁,体重42-78Kg。其中术前进行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表柔吡星新辅助化疗4个周期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AI组和AP组(n=20);术前未进行化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CI组和CP组(n=20)。4组患者麻醉诱导均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 gg/kg,依托咪酯0.3 mg/kg和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注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0 mmHg。麻醉维持4组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5μg.kg-1.min-1、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AI组和CI组吸入1.0%~1.5%异氟醚,AP组和CP组静脉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1.8~2.0μg/ml)。AI组和AP组于化疗前(T1)、化疗后2周(T2)、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后即刻(T4)、吸入异氟醚或静脉输注异丙酚5、10、15、30 min(T5-8)和拔除气管导管后10 min(T9)时用心电图机(9020P型,日本)描记心电图,测量QT间期和RR间期,计算较正后的QT间期(QTc),记录QT间期和QT间期延长的发生情况;于T1-7时计算较正后的QT离散度(QTcd)。CI组和CP组除T1未测,T2为术前常规检查外,其余各时间点的指标测定与AI组和AP组相同。另外,AI组和AP组在化疗前和化疗结束后一周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全组病例术中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及血电解质,记录心率、血压、血清钾和血清镁。结果QTc的变化:与T2时比较,T6-8时AI组的QTc延长(P<0.05);与AP组、CI组和CP组比较,AI组T6-8时QTc延长(P<0.05)。QTcd的变化:与T1时比较,T2-7时AI组和AP组QTcd增加(P<0.05);与T2时比较,AI组T5-7时间点QTcd增加(P<0.05);与CI组比较,AI组T5-7时QTcd增加(P<0.05);CI组与CP组在T2-7时间点QTcd无明显变化,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c延长的发生率:与AP组、CI组和CP组比,AI组在T6-8时QTc延长的发生率显著增多(P<0.05)及(P<0.01)。AI组和AP组在化疗前和化疗结束后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中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清钾和镁离子浓度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接受表柔吡星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QT离散度可增加;(2)异氟醚可以进一步延长术前接受表柔吡星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QT间期和QT离散度,而异丙酚对此没有明显作用。(3)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可以作为表柔吡星化疗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良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