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光发射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成为这一领域走向实用化的一个焦点问题。但目前使用的磷光染料,即过渡金属配合物,其中心原子多为稀有金属,如 Ir,Pt,Ru,Re,Os 等,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较低,这就提高了该类材料的成本,也限制了该类材料的广泛应用。因此,拓展一系列中心原子较为廉价的新型电致磷光金属配合物仍然十分重要。 在第三章,我们选择过渡金属配合物 Cu4进行了相关性能研究。这种配合物室温下发光寿命长,在固态以及溶液状态下都有很强的发光,发射峰值在 520nm,是一种绿色发光的磷光材料。通过制备结构为 ITO/Cu4:PVK /TAZ/Mg:Ag/Ag和 ITO/Cu4:PVK /Beyy/LiF/Al 的双层器件, 研究器件发光颜色随掺杂比例的变化 , 来 探 讨 电 致 发 光 器 件 中 单 重 态 与 三 重 态 的 能 量 转 移 机 理 。ITO/Cu4:PVK/TAZ/Mg:Ag/Ag 器件的开启电压为 12v,发射峰位在 516nm,电流密度为 20mA/cm2 时亮度为 50cd/m2,器件效率为 0.12lcd/A。 ITO/Cu4:PVK/Beyy/LiF/Al 器件的开启电压为 11v,发射峰位在 518nm,电流密度为 21mA/cm2时亮度为 140cd/m2,器件效率为 0.7cd/A。我们还就器件的效率与稳定性的问题,研究了在氧气及氮气气氛下,Cu4在惰性母体薄膜中发光强度的变化。 在第四章,用结构简单易于合成的 CuPOP 混合配体的配合物来替代结构复 - 57 -<WP=63>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英文摘要杂的 Cu4。通过优化浓度,优化发光层,电荷传输层以及电极结构,寻找到了几种比较适合此类配合物的器件结构,其中包括单层器件结构与多层异质化器件结构。对 CuPOPphen 掺杂体系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类性质优异的发光材料,发射峰位为 576nm, 单层结构器件最大亮度是 1400 cd/m,最大效率为1.02cd/A,多层结构的器件最大亮度是 178 cd/m 最大发光效率达 1.85cd/A,而且在较高的电流密度和亮度的情况下,器件的效率仍可保持较大值。值得一提的是,器件的最高效率往往发生在亮度最高值附近,这与大多数器件最大效率发生在开启电压附近的事实有所差异。光谱特性表明 CuPOPphen 是一类空穴注入型材料,提高其发光层的电荷传输能力对提高他们的 EL 效率极其重要,这也正是这种材料的单层多掺杂体系器件效果较好的原因。CuPOPbpy 总体来说器件效果不及 CuPOPphen,单层器件结构可以在掺杂比例为 1.0%时达到最高效率0.8cd/A,多层器件结构可在比较低的掺杂浓度即 0.2%时获得最高效率 1.12c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