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用牛血清蛋白(BSA)代表蛋白质类有机膜污染物,以氯化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这四种氯化物溶液控制污染液中的离子强度,分别代表水中广泛存在的一价、二价的阳离子,通过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结合自制的聚偏氟乙烯(PVDF)芯片,考察高离子强度条件下,蛋白质类有机物(BSA)在PVDF膜界面的微观吸附过程及吸附层结构特征,结合宏观膜污染试验及微观作用力的测定结果,评价典型阳离子对BSA膜污染过程的控制机理,且进一步探明阳离子水合特性对膜污染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与离子强度为0mM时相比,离子强度为100mM时,无论是一价Li+、Na+、K+离子还是二价Ca2+离子的存在,皆可有效触发PVDF-BSA及BSA-BSA之间的水合排斥力,进而减缓BSA在PVDF膜面的吸附累积速率,形成松散的BSA吸附层,伴随着相应膜污染减缓。这是因为Li+、Na+、K+、Ca2+皆是典型的水合阳离子,其会通过静电作用不断吸附累积在带负电的BSA分子及PVDF膜表面,致使BSA分子及PVDF膜面形成特定结构的水分子层,进而有效触发了PVDF-BSA及BSA-BSA之间的水合排斥力,致使BSA在PVDF表面的吸附速率及吸附量减小,并形成松散柔软的BSA吸附层,最终引起膜污染的明显减小。 (2)针对带电荷量相等的一价阳离子Li+、Na+、K+,在相同的离子强度条件下(100mM),Li+、Na+及K+三种阳离子对应的BSA污染膜通量衰减速分别为52%,58%和62%,无离子添加时膜通量衰减率为85%。显然,虽然三种离子达到一定浓度后皆可减缓膜污染,但是其对BSA的减缓能力并不相同。在相同的运行时间内,Li+对膜污染的减缓能力最强,K+的减缓能力最弱。主要是因为三种离子的水合半径差异所致。相对而言,Li+离子半径最小,其表面电荷密度最大,水分子与其结合能力最强,所以Li+条件下触发的水合排斥最大,导致BSA在膜面的吸附累积速率较慢,且BSA污染层较为松散,伴随着膜污染幅度的最小。相反,K+离子半径最大,其表面电荷密度的最小,与水分子的结合能力最弱,所以其所触发的水合排斥力最小,相对应对BSA膜污染的削弱能力最小。说明,带电荷相同的阳离子,半径越小,其越容易触发水合作用力。 (3)进一步考察了半径相当的K+及Ca2+离子对膜污染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离子强度达到100mM时,在相同的运行时间内,K+、Ca2+离子对应的BSA污染膜通量衰减率分别为62%和48%。显然,二价Ca2+离子对BSA的减缓能力明显大于一价的K+离子。同样是因为二者的水合能力差异所致。K+与Ca2+离子虽然半径相同,但是所带电荷明显不同。相比较K+离子,Ca2+离子表面的电荷密度较大。与水分子的结合能力较强,所以触发的水合排斥力越强,导致Ca2+条件下,对BSA在膜面的吸附累积速率较慢,且膜面形成松散的BSA污染层,膜不可逆污染最小。综上说明,尺寸相同的水合离子,电荷量高的更容易触发水合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