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居住的世界正慢慢地在变为地球村,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相互交流。在21世纪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特点是“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交流。”公开演讲的本质就体现了这种社交性,它可以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工具,帮助人们避免许多矛盾,是开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所以中国学子们就更应该奋起直追,参与国际竞争。近年来中美两国国家领导人通过高校访问进行公开演讲,一方面是介绍自己国家表达友好合作之意,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他们对骄骄学子们的赞许和期望,以此来强化他们为祖国效劳的责任心和为促进世界和平而努力的决心。本论文旨在对不同社会参数背景下中美两国国家领导人在高校所做的公开演讲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致力于探寻在不同社会参数下中美两国国家领导人在公开演讲中礼貌策略选择的异同,以及从文化的角度对出现的差异进行解读。之所以选择礼貌大同策略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在于礼貌原则一直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领域。几十年以来,很多学者仅仅是摘译或归纳国外的礼貌理论,原创观点或紧密联系实际的研究似乎并不多,即使有也是借鉴他山之石,引进西方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在1983年提出的礼貌原则也遭到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质疑。礼貌大同策略是利奇在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一文中提出的,礼貌大同策略把以往的六个准则概括为一个总的策略。其主要内容是:为了达到礼貌的效果,说话者在意义交流过程中:第一,使传递的意义赋予他人(主要指听话人)高的价值;第二,使传递的意义赋予说话人低的价值。同时利奇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条比第二条更有力,这就为解释东方文化中的礼貌现象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理论。他认为GSP的提出并不是说在东西方文化中礼貌没有差别,而是说东西方文化中的礼貌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参数的不同而导致的礼貌表现的差别完全可以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得到解释。本论文以礼貌大同策略为理论框架,主要采用举例说明法进行分析说明。目的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中美两国国家领导人在高校演讲中礼貌策略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