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比较三种不同定位方法的正中矢状面对面部不对称评价的差异,探讨头面部软硬组织的对称性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1例面部不对称和21例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的CBCT原始数据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应用三种不同的头颅定位方法确定正中矢状面,方法A先构建水平平面,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水平平面并经过颅底点Ba和鼻根点Na;方法B的正中矢状面经过颅底点Ba、鼻根点Na和前鼻棘点ANS;方法C的正中矢状面经过软组织鼻根点Na’、鼻下点Sn和颅底点Ba。测量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颏下点偏离值(MD),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定位方法MD的差异。由9位正畸专科医生对三种不同定位方法所生成的正中矢状面进行打分评价,利用随机区组非参数检验比较三种不同定位方法的主观评价。所有统计均用SPSS18.0计算。对CBCT三维重建图像的30个软硬组织标志点进行定位,得到每个标志点的三维坐标,计算出其不对称指数。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软硬组织不对称指数的差异。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自组内面部软硬组织标志点不对称指数相关性,分析面部对应软硬组织标志点不对称指数的差异。计算实验组有差异的对应软硬组织不对称指数的比值。结果:1.客观评价中,实验组方法A与方法B、C的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中,实验组方法A、B、C相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C优于方法A优于方法B。对照组方法B与方法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A、C优于方法B。2.头面部软硬组织标志点的不对称指数有由上到下增大的趋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Lil、Pog、Me、UFM、LFM、Co、Go、Li、Pog’、Me’、Ch和Go’的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中,多个标志点的不对称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其中Lil、Pog、Me、LFM相互之间,Pog、Me、Go相互之间,Li、Pog’、Me’、Ch相互之间,Lil、Pog、Me、LFM、Go与Li、Pog’、Me’、Ch、Go’之间有正相关(P<0.05)。4.对照组中,多个标志点的不对称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其中Lil、Pog、Me、Go相互之间,Li、Pog’、Me’、Go’之间,Lil、Pog、Me和Li、Pog’、Me’之间有正相关(P<0.05)。5.实验组和对照组中,Na与Na’、ANS与Sn、Pog与Pog’、Me与Me’、Go与Go’之间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LFM与Ch之间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组中不同部位的软硬组织不对称指数比例关系各有不同。结论:1.应用不同方法和标志点构建正中矢状面会导致偏斜评价结果的不同;2.面部软硬组织不对称主要发生于下颌骨和面下部;3.面部软硬组织不对称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和差异,软组织会在一定程度上掩饰硬组织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