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1]。HIV本身并不直接致病,但HIV破坏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的免疫系统后,其机会性感染率上升,甚至因此而死亡。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以来,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蔓延,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此后AIDS的传播呈快速增长趋势。人类与艾滋病的抗衡已有几十年,在不断地探索中,艾滋病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而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在临床上的应用使艾滋病变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传染病。为了应对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上升势头,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号召,将艾滋病治疗作为遏制艾滋病流行的一项公共卫生策略。淮北市从2003年积极推进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以来,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评价2003~2013年PLWHA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效果,本课题拟通过分析PLWHA治疗监测数据,并探讨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目的分析淮北市2003~2013年间PLWHA抗病毒治疗监测数据,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的PLWHA治疗基本情况表、治疗随访表等数据信息(Excel2003版),并进行了逻辑核对。具体包括治疗患者基本情况、体检结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VL)、服药依从性等数据。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利用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分析。结果淮北市2003~2013年底累计接受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318例,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覆盖全市。最小年龄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4.4±11.2岁,中壮年为主。男性平均年龄43.6±11.6岁,女性平均年龄45.5±10.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2,P=0.137)。男性182例,女性136例,男女性别比为1.34:l。感染途径主要是既往采供血传播,其次是异性性传播,与有偿献血行为及配偶间性行为传播有关。接受抗病毒治疗12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有不同程度增长;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逐渐升高,治疗12个月内病毒载量抑制率80.2%,超过治疗时间12个月以上病毒载量抑制比例趋于稳定,治疗患者总体上病毒抑制率逐年提高(χ2趋势=10.112,P=0.039);维持治疗1年生存率为93%,2年生存率为92%,3年生存率为91%,4年生存率为88%,5年生存率为88%,6年生存率为88%,7年生存率为87%。治疗1年后生存率持续下降,且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治疗第一年内。PLWHA服药依从性大幅提高,统计发现过去3个月服药依从性≥95%人数占服药总人数的100%。结论淮北市PLWHA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年上升,艾滋病病毒得到遏制;PLWHA生存时间增加,自然寿命得到延长。早发现、早检测、早治疗可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通过有效抗病毒治疗降低了PLWHA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减少了艾滋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