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城市中心搬离的老旧工业企业遗留了大量的退役场地,其中就包含铬盐生产企业。铬盐的生产往往带来副产物铬渣,铬渣中含有高溶解性的六价铬,被认为是危险固体废物,铬渣的无序堆放会对周边土壤、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为了实现六价铬污染场地的再利用,场地修复势在必行,而场地风险评估可为场地修复提供依据。有效掌握土壤六价铬的污染特性及六价铬污染土壤中的生物可给性和毒性,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评估六价铬污染场地的风险,制定相应技术经济可行的六价铬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措施,减少在六价铬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不必要资源的浪费。为此,本文利用吸附-解吸试验、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不同粒径土壤六价铬的污染特性,通过发芽试验、浸出试验和三种体外消化提取试验研究了六价铬的毒性和生物可给性,并探索上述研究结论在六价铬污染土壤风险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粘壤土、粉砂壤土、壤土三种类型土壤为对象,开展土壤六价铬的污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会经历快速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最终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六价铬在土壤上的吸附过程,表明六价铬在土壤上的吸附过程可能是通过多分子层的离子交换被吸附到土壤上;不同类型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能力依次为粘壤土>粉砂壤土>壤土;吸附在土壤上的六价铬难以在3d内被0.01 mol/L KCl盐溶液解吸重新进入水环境。同种土壤不同粒径土壤六价铬的污染特性试验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的拟合六价铬在土壤上的吸附过程;不同粒径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能力依次为砂粒>粘粒>粉粒;该结论可用于场地六价铬污染概念模型的建立。(2)以某铬污染场地不同程度六价铬污染土壤为对象,研究六价铬的毒性和生物可给性。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六价铬对白菜种子萌发有显著抑制,但低浓度六价铬会促进白菜种子根的伸长,ECso为4.91 mg/L;无法仅通过发芽试验来简单表征土壤六价铬毒性;利用SBET (Simple bioaccessibility extraction test)、 PBET(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SGET(Simple gastrointestinal extractiontest)三种生物可给性提取方法对供试土壤六价铬进行提取,平均提取率分别为23.82%、28.81%、26.16%。通过对土壤六价铬生物可给态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土壤六价铬的生物可给态含量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3)以铬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在场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场地未来规划情况,对场地进行了风险评估,确定修复范围和目标。结果表明土壤中总铬、镉、砷、六价铬存在较高的健康风险,亟须进行环境修复。初探了基于六价铬生物可给态含量和土壤六价铬浸出毒性在场地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六价铬生物可给态含量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土壤六价铬的健康风险,因此可用于对土壤六价铬修复范围的划定;而土壤六价铬浸出毒性可用于场地地下水的环境风险评估,并且可用于土壤风险控制值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