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进实现教育公平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与发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和实践经验相比,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借款学生违约现象和风险管理始终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这个基础理论出发,以S大学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情况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情况进行局部考察和研究。根据S大学2010-201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数据,结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调整情况,识别并归纳出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在风险分析环节,从政府、高校、银行、学生四个行为主体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探索风险问题的成因,并对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两种贷款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贷款方式操作流程中风险产生机理的异同点。最后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政府方面,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助学贷款代偿制度的资助效果,在教育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上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银行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借款学生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完善贷款偿还机制,降低违约风险。高校方面,加强贷款工作的资源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教育,加强贷款毕业生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和贷款偿还能力,化解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学生方面,应提高个人金融知识水平,增强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锻炼自身综合实力,提高个人偿还能力,从主观因素方面降低违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