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媒介化社会,“媒介形象”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和参照。当前,网络媒介已经超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更好地实现了信息在空间上的无限传递。通过网络塑造出来的高校青年教师媒介形象也为越来越多的受众所关注,影响着大众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认知,以及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对其自身的认知。媒介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报道过程,事实上也就是该群体“拟态环境”的形成过程。然而,在网络媒介的报道中,关注点往往多集中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思想作风、职业发展、培养管理和身心健康等方面,还不能做到真正的全面客观,而人们对该群体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从人民网的相关报道来看,高校青年教师在生活、教学、科研、职称等轨道中艰难前行,他们被塑造成生活艰辛、遭受压迫、工作勤恳、发展迷茫和压力巨大等五种网络媒介形象,并呈现出负面化、多样化、俗众化、情绪化、功利化五个特点。这些媒介形象和群体特点的确立,势必成为社会大众与该群体自身的认知参考。不过,这些形象与特点事实上只是一种“拟态”的现实。总体来看,人民网在报道中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关注度较高,报道的主题也相对多样,能够较为全面的展现其群体形象。但分类对比后可以发现,人民网在对高校青年教师媒介形象的构建中,存在着正负面报道失衡、贴标签现象明显、表达方式奇观化等问题。探究其原因,这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复杂、媒体的利益驱动以及大众的窥探心理密切相关。想要客观、全面的展现高校青年教师的形象,避免或至少减轻因“拟态环境”而造成的认知偏差,就需要要对其媒介形象进行合理建构:首先要正确认识媒介形象合理建构在认知、激励、咨询和监督等方面的影响力和价值;其次要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全面、平衡的报道原则,坚守媒介的社会责任,坚持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四个方面入手,改进媒介形象的构建方式,塑造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合理的网络媒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