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目前主要的青光眼滤过手术,术中结膜瓣及巩膜瓣下一次性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但术后滤过区域出现薄壁、渗漏,导致低眼压性黄斑水肿,滤过泡感染甚至眼内炎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多,小梁切除术中使用MMC后,滤过泡多呈薄壁、苍白、无血管,易出现滤过泡渗漏、感染、低眼压等与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我们采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根据滤过泡形态,充血状态选择性一次或多次结膜下注射不同浓度MMC,形成扁平弥散的功能性滤过泡,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而且避免了薄壁滤过泡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3月就诊于邢台市眼科医院的6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入院诊断符合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年龄<65岁,无全身疾病,眼压>21mmHg,眼轴>21mm,房角关闭>1/2,需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共60只眼,入院后随机分为A组及B组,两组术前均常规行视力、眼压、眼底、房角、A超及UBM检查,以及全身相关检查。A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1月内根据滤过泡形态,结膜充血状态选择一次或多次结膜下注射MMC(浓度为0.165-0.2mg/ml,剂量0.1ml,1-3次,每次间隔1周以上),B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使用MMC(浓度为0.33-0.4mg/ml,时间约2-3分钟,位置结膜瓣及巩膜瓣下),两组患者由具有丰富手术经验的同一医师担任术者。术后其余用药及处理两组相同,定期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滤过泡形态及眼压变化。采用裂隙灯眼前节照相系统记录滤过泡形态,按照Kronfeld分型法分为4型[1]:Ⅰ型即微小囊状型:滤过泡表现为弥漫囊状隆起,泡壁薄,表面贫血,靠近角膜缘处呈分房样微小囊泡;Ⅱ型即扁平弥漫型:滤过泡弥漫、微隆起,泡壁厚实,表面呈轻度贫血或者有细小的新生血管;Ⅲ型即缺如型:滤过泡形态扁平,和巩膜粘连,结膜表面具有丰富的新生血管;Ⅳ型即包囊型:滤过泡壁厚实,瘢痕坚实,呈硬结状,表面以及滤过泡周围充满丰富的新生血管。Ⅰ、Ⅱ型滤过泡属于功能性滤过泡,Ⅲ、Ⅳ型滤过泡属于非功能滤过泡。比较两组患者随诊1年时眼压的最终数据,比较两组患者随诊1年时Ⅰ型、Ⅱ型滤过泡所占比例。
结果:随诊1年A组30只眼中微小囊状型滤过泡3只眼及扁平弥漫型滤过泡20只眼,包囊型及无滤过泡型7只眼,B组微小囊状型滤过泡15只眼及扁平弥散型滤过泡11只眼,其中滤过泡渗漏5眼,包囊型及无滤过泡型4只眼,A组眼压>21 mmHg7只眼,10-21 mmHg23只眼,B组眼压>21mmHg4只眼,10-21mmHg24只眼,<10mmHg2只眼,低眼压性黄斑病变2眼。治疗过程中A组出现2例角膜上皮缺损,B组出现1例角膜上皮缺损,后经药物治疗后均很快痊愈。A组出现1例女性患者注射部位(颞侧穹窿部)结膜苍白,无血管,视力无变化,无其它并发症出现。眼压10-21mmHg的患者及眼压<10 mmH g但无视力下降,黄斑水肿者均定义为眼压控制良好,眼压>21 mmHg及眼压<10 mmH g伴有低眼压性黄斑病变者为眼压控制不佳,需进一步处理。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眼压情况,A组眼压控制良好者占76%,B组眼压控制良好者占80%,x2=0.098,P=1.000,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详见附表1)。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滤过泡情况,A组功能性滤过泡占76%,B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x2=1.002P=0.506,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详见附表2)。但A组Ⅱ型滤过泡占总数66.7%,B组Ⅱ型滤过泡占总数36.7%,x2=5.406P=0.038,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详见附表3)。A组Ⅱ型滤过泡占功能滤过泡86.9%,B组Ⅱ型滤过泡占功能滤过泡42.3%,x2=12.306P=0.001,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详见附表4)。两组患者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大致相同,但两组患者Ⅱ型滤过泡所占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A组明显高于B组。
结论:
1、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根据滤过区域增殖情况给予结膜下注射MMC与小梁切除术中一次性使用MMC均能较好控制眼压,手术成功率相似。
2、结膜下注射较低浓度的MMC未见威胁视力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此种治疗方式是安全的。
3、小梁切除术后酌情结膜下注射MMC,使得扁平弥散型滤过泡的比率增加,减少了薄壁滤过泡的产生,避免了薄壁滤过泡相关的系列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