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北京、天津、雄安的网络化结构正逐步呈现,这促进了北京的人口及功能的再组织,需要及时有效的引导区域形成高效、互通、互补的发展模式,以此促成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从而形成面向国际的城市建设新高度。在这一背景下,轨道交通的高效建设变得十分重要。轨道交通具有高效互通、快速通勤、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等特征,可以较好的缩短区域时空距离,有效的提高城市的通勤能力,所以在城市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轨道交通网络也应随城市的发展建设逐步扩展、外延。并通过轨道交通促成区域城市网络体系的建设,这已成为人口集聚的大都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文章从轨道交通与人口的关系、轨道交通站点的职住测度、轨道交通的影响范围划定、轨道交通建设的动态对比等角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此得出了轨道交通引导的新城职住平衡的建设策略,并且研究结论对轨道交通引导的大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首先,研究通过对北京市2000年到2010年间的人口流动及用地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出轨道交通会带来较明显的人口流动变化与城市土地功能转化。相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后的变化速度,已有的规划通常较难快速更新,很难适应轨道交通建成后快速、动态的发展节奏。研究通过对轨道交通的动态发展进行研究,并认为规划应当依托于轨道交通的动态发展规律,形成弹性的土地、公服、居住等相关要素的规划策略,以让企业、居住更多元的组合落地,促进轨道交通影响的区域具有更弹性的发展空间。其次,研究通过对轨道交通沿线八年期间的遥感观测和轨道交通线路五十年间的通勤客流变化对比,认为轨道交通发展建设后会呈现三个阶段,初期、发展期、稳定期。所以对轨道交通的治理工作应在建成后的一年至三年期,适宜的促进城市活力,有效激活居住与服务业的快速生长,为区域完善的功能体系发展形成铺垫;而在建成后的三年至五年期重点促进产业发展,激发产业活力。最后,研究得出轨道交通的开发应结合区域的发展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功能定位、影响范围划定、职住关系考虑,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避免同质化的站点发展。此外应通过“线”+“点”的规划模式,促进区域网络系统的建设,促进超大城市形成以高效轨道交通为网络骨架的高效发展、建设模式,从而规避低效网络系统所造成的拥堵、污染、浪费等城市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