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建鲤和黑龙江野鲤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法于2008年(F1)、2010年(F2)以及2012年(F3)分别建立黑龙江野鲤自交群体(HH),建鲤自交群体(JJ),黑龙江野鲤早×建鲤(?)群体(HJ),建鲤早×黑龙江野鲤(?)群体(JH)四个杂交体系三个世代共12个群体。所有鱼体在标记和收获两个时间段进行体重和体长、全长、体高、体宽、头长、头宽、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尾柄长、尾柄高体维性状以及框架数据的测量,并对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胸鳍鳍棘和鳍条、腹鳍鳍棘和鳍条、臀鳍鳍棘和鳍条以及背鳍鳍棘和鳍条等可数性状进行计数。对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宽4个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可数性状进行差异分析,所有体维性状以及框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在对生长性状、增重率、增长率、增高率、增宽率、肥满度以及生长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1代不同交配组合对绝对增重率、特定增重率、特定增高率、绝对增宽率、生长指数和肥满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特定增长率和绝对增长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绝对增高率和特定增宽率没有影响(P>0.05)。F2代不同交配组合对绝对增重率、特定增重率、特定增高率、绝对增高率、特定增宽率、绝对增宽率、生长指数和肥满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特定增长率和绝对增长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F3代不同交配组合对绝对增重率、特定增重率、绝对增高率、特定增高率、特定增宽率、绝对增宽率和肥满度有影响(P<0.05);对特定增长率、绝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数没有影响(P>0.05)。三代在绝对增重率上,HH、JJ、HJ以及JH四个群体大小顺序均为F1>F3>F2,说明F1代生长最快,并随着选育试验的进行,体重增长有减缓的趋势。三代四个群体体长在收获时,HH、JJ和JH三个群体体长均有增长趋势,但对于HJ群体正相反。三代四个群体无论是绝对增高率还是特定增高率,HH、JJ和JH三个群体三代均表现为F1>F3>F2;对于HJ群体为F1>F2>F3,表明F1代体高的增长要优于F2和F3代。F1代,无论标记时还是收获时,四个群体体宽排序均为HJ>JH>JJ>HH。F2和F3则表现了不同排序,表明F2代和F3代两个时期体宽的增长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生长出现差异。三代四个群体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宽变异系数出现了逐渐增大的趋势(JJ群体体长变异系数以及HJ群体体高和体宽变异系数除外),说明生长的离散程度变大。在平均杂种优势以及超亲杂种优势两个指标上,三个世代、四个群体均出现减小的趋势,杂种优势出现了衰退的现象。在正向杂种优势中,体重杂种优势最大,说明体重在两个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最大,遗传分化明显。在相关性分析以及通径分析上,体长、体高和体宽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体高和体宽三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三个世代、四个群体体长和体高对体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在各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系数上,F1代HH、HJ和JH三个群体体长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JJ群体体长和体高对体重的共同决定作用最大。F2代HH和JH群体体长和体高对体重的共同决定作用最大,JJ和HJ群体体长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F3代HH和JJ群体体长和体高对体重的共同决定作用最大,HJ和JH群体体高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构建了三代四个群体体维性状对体重的回归方程,其R2均在0.900的水平,有很好的拟合效果。对可数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所有体维性状以及框架数据进行多元分析,比较了不同群体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间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胸鳍鳍棘以及腹鳍鳍棘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背鳍鳍棘、背鳍鳍条、腹鳍鳍条、臀鳍鳍棘、臀鳍鳍条以及胸鳍鳍条数量上有差异(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正交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两个杂交群体与两个自交群体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大。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了4个判别方程,判别准确率P1为76.7%-96.7%,判别准确率P2为85.2%-90.6%,综合判别率为87.5%。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9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68.943%。结果表明,杂交群体与自交群体的形态特征既有相似也有差别,两个杂交群体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