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杉木无性系生物量碳储量的差异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前人对于杉木连栽的生长量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只是针对单一品系而进行的。本论文的科学问题是不同杉木无性系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对于连栽后的生物量碳及土壤质量必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调查了浙江省开化县林场‘B44’、‘K13’、‘KT13’、‘F13×那1’和‘CK’等5个无性系一、二代杉木林分的生物量碳储量,同时采集并分析了相应林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氮、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等肥力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个杉木无性系的高生长在同一代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二代栽培明显减缓了‘CK’、‘F13×那1’、‘KT13’和‘B44’4个无性系的胸径生长量(P<0.05),平均下降了14.4%。(2)5个杉木无性系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年固碳量较大的差异。除无性系‘K13’外,其它4个无性系二代栽培生物量碳显著低于一代(P<0.05)。二代栽培明显减缓了杉木的年固碳量,平均下降了30.40%,其中以‘K13’下降的幅度最小,仅下降13.30%。(3)二代栽培杉木林地土壤有效磷、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蔗糖酶、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比显著下降(P<0.05)。(4)杉木生物量碳与13个土壤质量因子的回归方程为:Y=-96.01-14.69X1+1.51X3+0.36X6+7.35X7+0.09X9+95.87X11-5.71X12-3.40X13。杉木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效磷、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氮、过氧化氢酶等5个指标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pH、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其他文献
土壤在时空上具有高变异性,它是连续的非均质变化体,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母质、地形、气候、生物、时间和人为因素。现今,农户多半依据传统的种植习惯耕种,忽视了土壤变异性,把
高中数学课堂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中,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创新的意识与应用意识有所提高.  一、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习主体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设计所学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觉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相对于学习动机来说,自主学习是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的把握,有了情感的投入,并可以制定出具体实施的学习目标,并不受外界所迫被动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这个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除了存在预设与预设生成外,还会出现动态生成资源.动态生产观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表现的是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念,重点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大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表现的是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扬,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的培养.除此之外,开展动态化生成教学模式,不但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各种可能在教学
钾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不同基因型甘蓝型油菜对缺钾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研究甘蓝型油菜钾营养高效的遗传机理,能够为通过遗传改良和生物技术等手段培育钾高效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对减少钾肥用量,增加经济收益和促进油菜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由甘蓝型油菜Tapidor和宁油7号(NY-7)发展的TN DH群体,营养液培养试验考察不同钾水平下TN DH群体株系苗期的生
目前我国高中教学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向科学的、合理的课堂方面发展,但是因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传统枯燥的课堂进行合理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首先对数学思维做出了简单介绍,然后提出了怎样去提高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数学思维的简介  1.数学思维的定义  数学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以
康林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之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与学生是一对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复杂统一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抓住教学关键要素,实施有效教学,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实践学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应该是“和谐融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不能取代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