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轴向图公式和正切图公式在角膜前表面Q值计算中的区别,进行两种建模方法的比较。
方法:
1.采集数据:使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随机选取在本院进行常规体检的正常成年国人进行角膜前表面数据进行采集。并将角膜主要分0°,30°,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30°12条子午线,在距离角膜中央4.5mm内间隔0.1mm取点所有点的曲率值。
2.数学推导Q值计算公式:轴向图公式Q值计算:取轴向图某子午线上两点Bennett二次曲线方程rs2=r02+(1-p)y2得到r0,p,可以由Q=P-1得到Q值。正切图公式Q值计算:取正切图数据中某子午线上两点代入正切图公式y2=a1z+a2z2,得出口a1、a2值,并由Q=-(a2+1)求得Q。
3.取点方式的选择:制作Q值随取点变化折线图由图形分析结合数学论证的方法进行取点方式选择。
4.利用轴向图公式正切图公式采取4中所得的取点计算方式分别计算角膜顶点半子午线1.7mm区和2.7mm区个各子午线Q值。
5.通过Q值计算,和原始数据进行对比,进行分析,比较两个公式的准确性。
6.编程计算:使用MATLAB7.0,EXCEL2003进行上述各步计算。
结果:
1.取点方式的选择:Q值的变化幅度和取点位置离角膜顶点的距离成反比,取点应避开误差较大区域,根据个体化角膜特点,选择分区间和分组别进行计算。
2.区域Q值计算结果比较:
A眼两种建模公式角膜前表面半子午线1.7mm区内各截痕Q值,A眼两种建模公式角膜前表面2.7mm区内各截痕Q值,B眼两种建模公式角膜前表面半子午线1.7mm区内各截痕Q值。
3.正切图公式描述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准确性要好于Bennett公式。
结论:
1.取点方式的选择:Q值的变化幅度和取点位置离角膜顶点的距离成反比,取点应避开误差较大区域。
2.个体角膜各点变化复杂,Q值计算根据个体化角膜特点,选择分区间和分组别进行计算。
3.正切图公式对于描述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准确性要高于轴向图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