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赛前减控体重对业余拳击男子中轻重量级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相关的生理生化的影响,旨在为合理地制定快速减体重计划,找到合理的体能调节措施,避免或减轻由于减控体重引起的运动性疲劳,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8名福建省男子拳击队中轻重量级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观察和跟踪检测他们在减控体重前后的训练负荷、运动表现,以及运动性疲劳相关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掌握运动员在减控体重状态下机体对训练的承受力,出现运动性疲劳的情况等。体重控制法:包括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和赛前减控体重方法节奏安排。检测运动员在赛前减控前后的心率(HR)、血乳酸(Bla)、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血清睾酮(T)、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球压积(HCT)、白细胞(W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尿蛋白(Pro)、尿胆原(URO)、尿比重(SG)、尿潜血(BLD)、尿酮体(KET)、以及自我主观感觉(RPE十点式)等。对降体重前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各指标的变化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疲劳相关指标与运动能力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运动员通过实施6-8周降体重方案,体重平均下降4.13kg(最多下降7kg,最少下降2kg,p<0.001),运动员体脂百分比平均下降8.76%(p=0.018)。差异显著。2)运动员降体重前后血液RBC、HCT、 MCH、 MCHC、 RDW等红细胞系指标有显著性差异,-ICHC有显著性升高,而尿液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HB上升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血清T、BU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3)减控体重前后运动员运动负荷能力下降,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4)个案研究表明:运动员连续大幅度的进行减控体重及减控体重方法不当,引起体能状态明显下降,出现运动性疲劳。结论:1)实施减控体重计划后使运动员体重和体脂%明显下降。2)实施减控体重计划后运动员降体重前后血液指标能产生显著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成为监控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依据。3)与以往的研究报道不同,我们发现减控体重后血红蛋白明显上升可能是由于降体重造成脱水,引起血液粘稠度升高有关。减控体重前后血清T值变化不明显,提示各项减控体重措施和训练安排合理。4)相关分析显示运动员降体重血液和尿液指标的变化与实战心率变化之间关系不显著,只是运动后3min Bla变化与血液MCV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即降体重后3min Bla的下降,伴随着MCH的升高。而降体重前后实战后lmin心率则与URO的变化显著性负相关。体重和体脂%变化量与其他指标变化量均无显著性相关。5)减控体重前后实战时4个回合和实战后lmin的心率变化状态基本相似,提示运动员的体能状态未受减降体重的影响。6)个体研究显示,拳击运动员减控体重不当会引起运动员身体机能出现运动性疲劳;7)减控体重时引起的运动性疲劳受运动员减控体重的幅度,减控体重前的体能基础状态等因素的影响;8)科学地安排减体重计划可能降低快速减体重对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减小导致运动性疲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