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家具的无意识设计及用户刺激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ongwei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具消费市场经历了从理性消费到感性消费的过程,其淘汰机制也由废旧淘汰转为审美淘汰,这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的更迭与进步。从用户需求角度来讲,在竹家具的设计求解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功能等显性需求,更需要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从用户意识角度来讲,用户的行为表现除了受意识支配,更多情况下是不自主的下意识行为。对竹家具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着眼于用户下意识行为,有利于竹家具的创新设计。在“以竹代木”和“以竹胜木”的时代背景下,竹作为我国丰富的天然环保材料,以其柔和的色泽、光滑的触感、清晰的纹理等特点,给人良好的感官感受。此外,竹还具有强度高、韧性好、重量轻等优点,因而满足造型多样化的前提需求。其应用空间也在不断拓展,然而这种拓展并不能迅速解决木材资源短缺的燃眉之急。分析与研究基于无意识设计的竹家具(下文统简称“无意识竹家具”)对用户的刺激作用,以及用户对无意识竹家具的应激行为,从生物解剖学领域和心理认知领域,结合人机工程学领域考量竹家具的设计,为竹家具制造业开拓了一个新的设计视角,并有利于竹以及竹制家具市场的开发。为此,本课题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本课题的研究综述以及对本课题研究范畴的界定。首先从能源节省、文化价值、国际视角三个角度,分析了无意识设计理念与竹家具设计结合的国际化意义;并从竹家具设计的学科拓展和市场开发角度分析了无意识设计与用户刺激结合的时代性意义;最后限定了基于无意识设计的竹家具对用户刺激的研究在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方面涉及的范畴。为基于无意识设计的竹家具研究方法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竹家具设计方法和无意识设计方法的解析与归纳。从竹家具的形成规律和构成方式着手,进而探讨竹家具优良的应用性能和形态要素,最后总结归纳了竹家具设计方法。再细致解析了无意识设计产品特征,明确了无意识设计灵感获取途径,并总结无意识设计方法,最后构建无意识设计流程图。第三部分是用户刺激的作用机制和竹家具对用户的刺激研究。分别从生理学与心理学两个层次解析了刺激作用的原理。并探讨了竹家具设计与无意识设计的多个契合点,即作为对用户的刺激点,包括材料文化优势、结构创新优势、造型创新优势、色彩创新优势,为基于无意识设计理念的原竹家具的设计参考矩阵的建立提供依据。第四部分是无意识竹家具设计方法的研究及实践。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结合语意差分法、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获得用户对无意识设计产品(下文统简称“无意识产品”)的偏好,并分析无意识设计产品的共性,为无意识竹家具设计方法提供导向。然后结合文献法、德菲尔法等建立了基于用户需求的无意识原竹家具的设计参考矩阵,并构建了设计方法思维导图。根据构建的矩阵和思维导图设计三款无意识竹家具,并采用问卷调查法、语意差分法验证无意识竹家具对用户刺激作用。
其他文献
开关电源因为体积小、功率因数大等优点,在电力电子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而由于会产生电磁干扰,使其进一步的应用受到限制.分析了开关电源电磁干扰产生的各种机理,并提出电磁
为筛选出观赏性状优良的紫薇品种,对国内紫薇品种进行调查,收集各品种的性状特征数据,选取120个品种、11个花部性状作为评价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分析评价各个品种的观赏价
<正> 纵观现代企业发展史,发韧于20世纪90年代的跨国大兼并浪潮,是现代企业继19世纪以来的第五次企业兼并重组。现代企业每次兼并重组浪潮的产生,都是企业为适应其当时所处科
企业市场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传统的小规模工业和大作坊式的中小企业经营形式在我国经济进入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已经不再能突出市场竞争力。规模化市场经济、
目的研究纳米粉末显现水果和蔬菜表面的手印。方法纳米Fe3O4粉末的显现方法同常规磁性粉末;纳米ZnO粉末则是撒粉于可疑表面,然后用吸耳球轻轻吹掉多余的粉末直到手印显出,利用多
根据对防爆型高功率密度电机额定运行状态的分析,建立其传热数学物理模型。通过电机气隙流体场计算给出了气隙换热面的表面散热系数,借此用有限元法对电机温度场进行了模拟;
目的探究腺苷脱氨酶(ADA)、胸水结合分歧杆菌脱氧核糖核酸(TB-DNA)、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T-spot)或联合检测在结核性胸膜炎(TBP)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上虞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急救措施与护理对策。方法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给予急救措施,并进行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本组
利用迁移平衡实验,通过研究不同温度(40℃和60℃)条件下、不同纸塑复合包装材料4015、6515和3312纸中不同的化学物紫外光(UV)固化墨光引发剂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184)和2,2-二甲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