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史的研究重点之一是社会底层民众的研究。盗匪作为社会底层病态群体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表征。本文主要研究民国前期宁波地区的盗匪问题及相关治理情况,其中包含的社会历史信息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民国前期宁波政治、经济、社会相关情况的认识,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过渡性与复杂性。 民国前期宁波盗匪虽无北方地区规模之大,但是三五散匪遍地皆是,海盗陆盗时有出没的状况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极坏影响,也增加了官方追捕难度。当时盗匪掌握了大量先进武器,有时官府武装力量反受其害。盗匪主要行为方式有劫掠、掳人勒赎、投函勒索三种。民国前期宁波地区盗匪肆行既是由于生存危机,也有社会控制弱化的因素。灾荒肆行、赋税繁重、物价飞涨加剧了底层民众生活窘迫程度,“饥寒生盗心”,不少百姓为了基本生存只能为匪。同时地方防务空虚、兵匪对流、政局动荡也为匪势滋生提供绝佳土壤。 官方和民间因盗匪问题大为头疼,想方设法,集结多种力量靖匪氛。官方主要发展保卫团、警察,依靠陆军和水警来遏制匪势发展。民间筹办民团来守卫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民团基本处于自行发展的状态,多由地方有名望的人领导,在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官府逐渐重视对民间自卫力量的控制,体现了政府加强社会控制力的政策趋向。在加强治理盗匪的组织机构建设同时,还通过清乡、联防、保甲等行为方式来剿灭盗匪。虽然官方和民间都注重盗匪治理,但是匪势仍是屡禁难绝,治理成效有限。其中原因是民国前期地方经济萧条,财政困难,政府一直为经费所掣肘,因为经费困难,很多治盗组织只能解散。同时武器不足也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理盗匪的过程中,宁波绅商发挥了巨大作用,治盗经费大多由他们筹备,官府经常召集地方绅商一同商议剿匪事宜。他们为家乡剿匪事业奔波忙碌,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从中可窥探出当时绅商已经逐渐代替地方传统士绅参与到社会建设中,逐步掌握了一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