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sk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研究表明,植物缓冲带在去除农业面源污染物(氮、磷)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缓冲带内植物生长消耗氮、磷是去除农业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机理之一此外,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植物通过影响土壤结构(土壤疏水性、团聚体稳定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结构,从而也间接导致不同植物对土壤氮、磷消耗的差异,尤其是对根际氮、磷耗竭的差异显著。因此本文通过在温室内种植千屈菜、水生鸢尾和菖蒲模拟研究:(1)三种水生植物生长下,土壤疏水性、团聚体稳定性变化;(2)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3)三种水生植物对氮、磷的累积;(4)根际土壤中氮、磷的变化;(5)比较在土壤、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不同水生植物对根际土壤氮、磷的耗竭效应。主要研究如下:干筛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比例随种植植物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0.25 mm的大团聚体所占比例较大(76.4-87%),随种植时间的推移,大团聚体含量呈增加趋势。5-10 mm和2-5 m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大小依次是:水生鸢尾>千屈菜>菖蒲,且同种植物下2-5 mm团聚体稳定性大于5-10 mm团聚体稳定性。三种土壤疏水性指数大小依次为:千屈菜>水生鸢尾>菖蒲。三种水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随种植时间的推移而增大,70天后趋于稳定,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为:千屈菜>水生鸢尾>菖蒲。三种水生植物根际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为:千屈菜>水生鸢尾>菖蒲,且三者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5-10 mm和2-5 mm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疏水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三种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氮、磷的累积不断增加。地上部氮、磷积累量最大的是千屈菜,分别达205.65 mg/株、37.66 mg/株;其次是水生鸢尾,分别为168.01 mg/株、28.50 mg/株;再次是菖蒲,分别是46.91 mg/株、10.28 mg/株。地下部氮、磷积累量最大的是菖蒲,分别达87.81 mg/株、26.39 mg/株;其次是千屈菜,分别为87.62mg/株、24.05 mg/株;最小的是水生鸢尾,分别是78.48 mg/株、22.64 mg/株。千屈菜和水生鸢尾的地上部是氮、磷积累的主要部位,菖蒲对氮、磷的积累则主要集中在地下部。不同植物对氮、磷的累积与植物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三种水生植物的根际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均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碱解氮的变化基本上是先减少后增加。根际土壤全氮、全磷耗竭率的大小均为:千屈菜>水生鸢尾>菖蒲,菖蒲与千屈菜、水生鸢尾根际全氮的耗竭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千屈菜与水生鸢尾根际全氮的耗竭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植物根际全磷的耗竭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定眩汤联合头针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患者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88例前庭神经元炎患者进行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定眩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
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发展经济学文献中广受关注,但大多数是从金融深化的角度来理解金融发展,而从普惠金融角度来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文章使用中国29个省区1996~2012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刊印至今,围绕它成书年代的考证,一直未有断绝。目前它的学术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且学界还从版本学、语言学、词汇学等角度对其成书形成了五种不同
苏轼诗词中鸿、鹤两种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者具体化为飞鸿、孤鸿、归鸿 ,分别象喻了苏轼人生历程中的青年、壮年、老年阶段的生命体验 ,后者以“驯鹤”为主要形式 ,象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徐长卿治疗神经衰弱有较好的疗效,1994年~1997年用其治疗本症15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中男性63例,女性87例;年龄14~69岁;病程1个月~30年。其中95例患者接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进步,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调整,从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向多元化新能源转变,逐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新能源领域中,光伏发电呈强势增长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