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自提出以来已有众多的研究,作为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它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人格维度。先前对认知方式的行为研究发现,场依存个体的判断、态度更多的受到外部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或者说,场依存者更多的参考别人提供的信息。场独立个体则对与任务相关的信息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面孔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通过面孔认知这种基本而重要的行为,人们可以获得许多非常重要的社会信息。目前,面孔认知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对特征信息和结构信息的研究。在面孔识别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操纵特征信息和结构信息的方法。对特征信息的实验操作主要是改变面孔特征的属性或替换面孔特征,对结构信息的操作主要由面孔倒置技术和改变各个面部特征之间的空间距离等方法实现。场依存性个体在记忆中的社会定向就是在面孔再认实验中发现的。另外,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神经电生理学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作为一种客观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很多方面得到广泛使用。在心理学方面,ERP是对知觉、注意、记忆等认知加工和认知功能方面进行研究的得力工具。对场依存-场独立认知方式的ERP脑电研究已经显示出不同认知方式的个体在工作记忆和注意抑制过程等方面有脑电生理指标的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对面孔孤立特征的再认和正立、倒置面孔的性别判断作为实验任务,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面孔特征和结构信息加工中是否存在脑电差异,如果存在差异,进一步探索这种差异的内部生理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二因素混合设计:组间变量为认知方式(场依存与场独立)×面孔呈现方向(正立、倒立)。无论正立或者倒立面孔图片,要求被试判断所呈现面孔的性别;实验二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组间变量为认知方式(场依存与场独立)×熟悉性(学习过、未学习过)×面孔局部特征(眼睛、鼻子、嘴巴)。采用学习-测验范式,要求让被试判断孤立的面孔特征是否是已经学习过的完整面孔图片的一部分;实验仪器采用Neuroscan公司生产的32导脑自发和诱发电位仪(SynAmps放大器),以及32导电极帽。脑电记录的采样率(A/D Rate)为1000Hz,带宽为AC:0.05~100Hz,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结果表明:(1)场依存个体对正立和倒立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场独立个体,但场独立被试和场依存被试在潜伏期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倒立面孔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正立面孔的N170波幅。(2)认知方式与面孔呈现方向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简单效应发现,在正立和倒立方向上场独立与场依存被试的LPC波幅差异都不显著;但场独立被试对于正立面孔与倒立面孔的LPC波幅差异显著,场依存被试对二者的差异并不显著。倒立面孔的LPC波幅明显小于正立面孔的LPC波幅。(3)场依存个体对面孔孤立特征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场独立个体,但场独立被试和场依存被试在潜伏期上的差异并不显著,N170波幅不受熟悉性的影响。(4)场独立个体与场依存个体的晚期成分LPC的平均波幅差异不显著,场依存个体在熟悉面孔特征和陌生面孔特征的LPC波幅上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