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恶性度强,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但大剂量化疗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造血干细胞移植费用昂贵,且具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并发症,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简便、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成为血液病基础及临床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反义技术用于抗白血病的理论基础是根据碱基互补原理,利用反义寡核苷酸片段终止原癌基因和癌基因的表达,使白血病细胞向成熟分化或诱导凋亡,从而起到缓解白血病的作用。已经证实,在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中,原癌基因c-myc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基因呈高表达。推测这两种基因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原癌基因c-myc是myc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产物属核蛋白类的磷酸化蛋白质,在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c-myc基因过度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新近有资料显示,c-myc可能参与hTERT和端粒酶的激活。已经证实端粒酶活性增高在恶性肿瘤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性结构,端粒酶能合成端粒、补充由细胞分裂造成的端粒缩短,使细胞永生化。hTERT作为端粒酶活性组成部分,在端粒酶的激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血病是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的发生过程,发病机制复杂,单独封闭某一基因的表达,往往不能完全阻止肿瘤的发生。将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种以上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