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湿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而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南四湖是我国华北地区的第一大淡水湖,是山东省最大的湖泊与主要的水源地,同时又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南四湖湿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反应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变化。南四湖为浅碟形湖泊,湖底较浅,水深普遍不及1.5m,因此每逢流域丰水季节,水位上涨迅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深入进行南四湖湿地区洪水风险胁迫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缓解湖泊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紧张的矛盾,而且可以为解决退田还湖地区耕地保护与湿地恢复之间的矛盾,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影响涉及的南四湖湿地区的湿地保护及土地利用提供指导,为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持。全文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和动向进行了相关论述,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制定出研究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南四湖湿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介绍了南四湖地区历史上发生的旱灾与洪涝灾害的情况,并详细论述了南四湖湿地区的水文特征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第三部分对南四湖湿地区的洪水风险进行了分析,主要对1998年、2003年洪涝年份和2002年大旱年份进行了典型年份的水文背景的分析,最后通过多年(1951—2007)水位数据资料,补充、修正了南四湖水位—面积曲线。第四部分利用南四湖流域1987年、1997年、2004年的TM影像,结合相关的专题资料和调查数据,提取了南四湖湿地区需要的遥感信息,据此对南四湖湿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得出耕地与湿地之间的转化是南四湖湿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模式,而自然驱动(主要是降水、洪水变化驱动)和人为驱动(包括围垦、人工养殖、退田还湖政策和市场经济)是影响南四湖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通过设定1998年洪水重现水位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南四湖水位两种不同的洪水风险情景,进行了研究分析,论证了洪水风险对南四湖湿地区耕地与湿地之间的转移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应该处理好耕地保护与湿地恢复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南四湖湿地区退耕还湿、退田还湖、人工湿地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同时应密切关注南四湖水位的变化,提高南四湖抵御洪水的能力。
其他文献
第二次全国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
地表短波净辐射(NSSR)显著影响着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是地表能量收支平衡的一个重要驱动因子。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估算NSSR的方法。然而,针对我国静止气象
本文以三江源为研究区,以野外采集的149个表层土壤(0~30cm)样本为数据源,从实验室测定的17种土壤特性(包括全氮、全碳、碳氮比、有机质、pH值及硅、铝、铁、镁、锰、砷、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不协调,无序开发现象严重,市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为此,《国家“十一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