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但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语言学家的足够重视。这种状况随着1965年札德教授“模糊集”理论的提出得以改变,广大学者逐渐认识到语言模糊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大量研究。但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研究都是描述性和归纳性的,这些研究在注重描述充分性的同时,忽略了解释的充分性,尤其是对模糊语的生成和理解中的认知心理机制涉及甚少。
模糊语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交际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对话、广告、外交等,而其中又以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中外文学中模糊语的精妙使用对于营造文学作品的独特意境,赋予读者广阔的联想空间和审美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正确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关系到译本各种文学功能的实现和其被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于文学模糊语的翻译作出了大量研究,总结了一系列指导模糊语翻译的原则,如直译或意译;模糊译模糊,精确译模糊等。但是这些原则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他们没有说明适用原则的具体条件。
有鉴于此,作者试图将关联理论引入到翻译、模糊语和文学模糊语翻译的研究中,从认知的视角来探讨模糊语的生成和理解以及指导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翻译的原则。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它包括一系列的概念,如明示一推理交际模式、互明、认知语境、语境效果等,但最关键的就是一条核心原则一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它约束交际过程中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模糊语的理解机制可分为两种:1)如Sperber和Wilson(2001:234)的解释:模糊语是随意言谈的一种,包含了对思想的非字面释意;2)模糊概念的存在和对模糊概念的字面表达。
关联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类交际活动的理论,但对于翻译——这一从属于交际的现象——同样具有巨大的解释力。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语际间的解释性使用;而翻译过程是一个以译者为中间人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翻译的不仅是意义,更是原交际者的意图;判断译文质量应以实现最佳关联性的传递为基础。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英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异同,以译文最佳关联性的传递为准绳,灵活处理文学模糊语,或保留原作品中的模糊语,或改变原作品中的模糊语,或化原作品中模糊语为精确语。
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简介;第二章对关联理论的重要概念作了介绍和阐释;第三章中,作者将关联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从关联的角度看待翻译的性质、翻译的过程、翻译的对象和译文质量评价标准;第四章中,在介绍了模糊语的概念,分析了模糊语产生的根源之后,作者从认知关联的角度来解析模糊语的生成和理解;第五章,作者首先分析了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并将关联理论引入到文学模糊语的翻译,指出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依赖的仍是关联原则;第六章是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