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祈愿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逐渐形成的一类亚文化形态。近年来,网络祈愿亚文化风潮引发了大量青年网民群体的关注和参与。用户通过制作或转发各种网络祈愿符号在社交媒体平台表达愿望,以期获得庇佑,在当下网络空间中形成了一类极具特色的媒介文化景观。作为这种网络亚文化的核心表征,网络祈愿符号在本质上展现青年群体行为方式、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多元的价值观念。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由各种祈愿符号构成的祈愿场景得以在互联网空间中建立。社交媒体兴起后,祈愿符号从特定场景中脱离,获得了自由灵活的碎片化表述方式。祈愿符号也不再拘泥于宗教范畴,受到民俗文化、二次元文化、西方占星文化以及其他表达形式的影响,网络祈愿符号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的网络祈愿符号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主要概括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动机;梳理了国内学者有关网络祈愿符号的各种研究成果;从系统性和传播符号学视角总结了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简要介绍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即网络祈愿符号的传播现状分析。这一部分主要考察了从互联网初期到社交媒体时期的一些典型网络祈愿符号案例并进行分类。从构成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文字祈愿符号和图文祈愿符号;从元素组成来源上看,可以分为基于传统俗信文化演变的祈愿符号、卡通动漫动画类祈愿俗信符号、影视剧作类祈愿符号、真人网红类祈愿符号等等,并简要分析各类符号的基本特点。第三部分即网络祈愿符号的生成机制研究。主要利用皮尔士、乌蒙勃托·艾柯的符号学理论以及乌丙安的民俗符号理论等,分析网络祈愿符号媒介文本的内部构造规律和话语特征。网络祈愿符号生成主要依赖传统文化以及网络文化两种不同的符码规则形成“能指”与“所指”;在网络环境下,其主要依托语境、文本间互文以及神话叙事等机制形成聚合关系,整体风格呈现出文本组合自由复杂、意义构成简化并列的文本特征。第四部分即网络祈愿符号的传播机制研究。首先从网络祈愿符号的微观传播过程要素入手,分析了网络祈愿符号的自媒体营销者、青年受众群体、社交媒体以及公开反馈环节的基本特点与影响;接着,从文化继承、社会压力、商业资本等背景分析了网络祈愿符号传播的社会动因;最后结合“锦鲤杨超越”、“支付宝锦鲤信小呆”、“朋友圈锦鲤一地金啊”等具体传播案例阐释网络祈愿符号的文化仪式传播模式、文化需求满足模式以及社交营销传播模式。第五部分即网络祈愿符号的影响和应用机制研究。针对网络祈愿符号传播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意蕴的消解、商业营销骗局以及不良价值观传播问题,提出网络祈愿符号的应用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介于受众为青年学生群体,更应在社会各界的引导监督下传递积极的思想价值观念。今后,主流文化价值符号的生产与传播应借鉴网络亚文化经验,立足文化资源,打造形象鲜明符号IP,创新互联网传播形式,进一步增强主流文化价值观对当代青年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