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荧光相图法分别研究了脲和盐酸胍诱导牛肝过氧化氢酶去折叠的过程。当脲浓度从0依次增大至0.50、4.5和8.0 mol/L时,过氧化氢酶从天然四聚体依次转变为蓬松的四聚体、部分折叠的无活性二聚体和去折叠态,而当盐酸胍浓度从0依次变化至0.65、2.5和6.0 mol/L时,过氧化氢酶则从天然四聚体依次转变为部分折叠的激活二聚体、部分折叠的单体和去折叠态,这表明无论是用脲还是用盐酸胍作为变性剂,该蛋白的变性过程都符合“四态模型”,但这两种变性剂诱导该蛋白去折叠的途径和机制有较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荧光相图法可以检测蛋白质去折叠的中间态。 用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了盐酸胍诱导过氧化氢酶去折叠过程的热力学,25.0℃时低浓度盐酸胍诱导该蛋白从天然四聚体转变为部分折叠的激活二聚体的本征摩尔构象变化焓、Gibbs自由能和熵分别为-69.2 kJ mol-1、6.43 kJmol-1和-254 J K-1 mol-1,据此推断盐酸胍通过熵效应和静电效应来稳定和激活该二聚体。 分别用荧光滴定法、等温滴定量热法和共振镜生物传感器法研究了牛肝过氧化氢酶与牛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比较了不同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性。该结合过程的摩尔恒压热容为很大的负值(-53.3 kJ mol-1 K-1),这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形成复合物的主要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