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稳步建设和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德育课程的建设发展与改革开放呈现出同步发展的态势。本文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考察。不同社会时期、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德育课程是大相径庭的。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政治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教学计划内第一次明确规定设置德育课程。从那时起,德育课程伴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的脚步发展到了今天,而伴随着不同时期社会、文化、政治、市场等价值观的变化,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在这30多年的历史涤荡中不断的变换着。因为德育目标与价值取向是小学德育发展的灵魂与方向,引领与制约着小学德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因此对德育政策呈现出来的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梳理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拨乱反正时期,文章从拨乱反正时期社会背景和文化、教育的苏醒入手,通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评价方式三方面梳理了拨乱反正时期的德育课程,然后提出该时期的德育课程政治化、灌输性、成人化和理想化等价值取向;第二部分是全面建设时期,文章从分析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和素质教育改革等教育背景着手,将此阶段细化分为两个时期分别阐述了该时期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评价方式,后提出该时期的德育课程知识化、功利化价值取向;第三部分是发展与完善时期,通过对全球化的和新课程理念的背景进行分析,梳理这一时期的德育课程,进而提出该时期的德育课程生活化、人本化、体验性等价值取向;最后小结,由三个维度展开思考,即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不同时期德育课程的发展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和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对深化课程建设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