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指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论和审查备选方案基础上,最后形成正式政策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备选方案、评估和选择方案。公共政策的基轴是公共权力与公民的关系。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正式代表,在法理上被设定为全体公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组织。因此,政府的政策必须以公民为服务对象并对全体公民负责。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就是公民直接参与到关系到他们自己切身利益的政府即行政机关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去,使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合意,对政府公共决策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本文虽然从视角上看较为宏观,但只是关注特定领域内,即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行为。本文认为当代中国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面临着公民参与渠道不足,政府回应力缺乏,制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从公民意识和制度建设等两个方面,探讨和提出了促进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发展和完善的基本思路。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首要的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如选举制度、听证制度、信访制度、陪审制度等。除了制度建设还要注重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