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村落的往昔变迁——以中山市三角地区为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山(现中山市)北部地区,有数量多达数千顷的沙田,人们称之为东海十六沙。由于该地区其位于珠江口,是上游泥沙沉积于河口而形成的沙坦,经过人们数百年的开荒围垦,逐渐成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产粮区,并受到重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沙田,主要是地主(或业主)所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佃农及半自耕农,他们没有或很少有土地。沙田区的村落的乡民大多是被土地所有者——业主雇佣工筑沙田的胥民或失业的游民、逃难的流民等,以耕垦糊口,因耕佃的需要而留居下来,即所谓“因农成村”。来自四方的乡民并未因其定居而逐渐形成如民田区的宗姓大族那样强大的乡村统治力量,由于地域广阔,流动性大等原因乡民对村落及区域的概念相对薄弱,同时因其地权多属于顺德、番禺等外县业主所有,为便于收租及管理而形成了较具特色的租佃制和乡村管理模式。   在数百年的开荒围垦中,居住于沙田地区的乡民始终未像民田区那样形成强大的宗族势力和强烈的区域意识与认同,本文试图通过香山东北部东海十六沙的三角地区沙田开发过程逐渐形成村落的过程,了解民国时期到建国初期,沙田区乡民的行政管治、劳动生产、乡村自治及区域意识等变迁,尤其是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及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上述社会制度、社会意识的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东林运动”是晚明政治文化中的重要事件。表面看来,其与晚明政治中的朋党之争相始终,甚至被冠以“东林党”名目而遭致反东林势力的打击与迫害,陷于门户之见与党祸当中。而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20世纪初期中国掀起了一个办报的热潮,国人自办报纸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些报刊多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很多报人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在当时诸多白话
学位
辽政权从建立到巩固,无不渗透着汉官阶层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身也经历了文化心理上和思想意识甚至血统上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汉官的政治性婚姻关系
学位
阐述了沈阳市由人工煤气到天然气的转换对管网、储气罐、煤气表、灶具等产品的影响及其相应措施 (加湿、加臭等 )。论述了旧管网的改造手段—内插管、翻转内衬法、快速接头、
福建背山面海,自古有“八山—水—分田”的说法,勤劳的福建人民利用大海创造着自己独特的生活,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海洋文化传统。本文以福建海外移民为考察对象,以明朝中后期这
农民家庭收支是考察一个地区经济枯荣和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若收支盈余多,表明经济繁荣,生活程度较好;若盈余少,则该地区经济落后,生活程度较低。  以东北农民收支状况为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