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言不再是构建意义的唯一方式,除语言之外的多种社会符号,如手势、图像、音乐、三维动画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意义构建的社会实践中。多模态(multimodality)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语言为主的单模态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以会话或语言文本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语篇分析已无法全面解释多模态语篇整体意义的构建机制,而急需建立一个新的多模态语法系统。多模态语篇分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在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多个学派中,以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发展最为迅速。社会符号学角度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1978,2000和2001)之上,并将功能语法扩展到包括视觉模态和空间物体等在内的多模态语篇中。到目前为止,多模态语篇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以对静态图像的研究最为丰富,而对动态图像、三维空间物体等的研究则比较少。因此本文选取了动态的电影语篇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电影中的图像和语言是如何相互作用来共同构建意义的。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电影开始于麦茨(1974)的电影理论,然而尽管麦茨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基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他最终否认了以语言学为框架研究电影语篇的可行性。本文采取社会符号学的视角,认为图像声音等各种模态均为社会符号的种,以不同的形式实现三大元功能,其他模态与语言这种模态的结合是可能的。而且,最新的研究(如Kress和van Leeuwen对图像的语言学研究,以及O’Toole对建筑、雕塑的语言学研究)证明了这种结合的发展前景。鉴于以上考虑,本文采取社会符号学的视角,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依托,并通过借鉴评价理论构建了一个多模态互动模型作为分析电影语篇的工具。同时,本文采用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分析方法,着重研究电影语篇中的互动意义。依照Kay L. O’Halloran的电影语篇切分方法,以镜头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对图像如何动态实现互动意义、图像和语言如何相互作用表达互动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动态语篇提供多种方式在同一个互动意义资源系统的各选择项之间转换,由此连续地动态地展现再现参与者之间以及再现参与者与互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实现互动意义的各个资源系统具有互补或者相互加强的作用;而且,通过不同资源系统中看似矛盾的选择项之间的组合可以产生各资源系统本身无法构建的意义。最后,语言和图像之间不是单纯的一致不一致的关系,而是以一种复杂的形式相互作用,对同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补充或加强或以一种相互矛盾的形式展现再现人物内心世界与再现的外部世界或电影之外的真实世界的冲突。从某种程度上讲,本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研究。在理论上,本文构建了一个综合了语言和图像的动态互动意义分析框架,这一框架有助于更加直接、清晰地探讨语言和图像之间在构建意义时的相互作用。此外,本文详细探讨了互动意义在动态环境下的实现形式,超越了视觉语法只注重静态语篇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看,本文为深入理解电影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自身的局限性,比如本文只涉及了语言和图像两种模态以及语音中的音调,而对语音模态中的其他因素如音乐等没有进行详细阐述。就此,本文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