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除磷是聚磷微生物通过厌氧条件下向环境中释放释磷,好氧条件下则从环境中超量吸收磷酸盐,用以合成自身细胞生长繁殖所需的储能物质聚磷颗粒,并通过排除富含聚磷菌的活性污泥,达到从水中去除磷酸盐的目的。但目前对于厌氧释磷和好氧摄磷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对这两个过程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采用A/O反应器,探究了pH、温度、C/P、厌氧时长和磷酸盐浓度对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的影响,对生物除磷过程中阳离子、PHB、糖原等能源物质的变化与磷酸盐去除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旨在揭示聚磷菌磷代谢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好氧段超量聚磷的作用机理,为寻求提高生物除磷效率的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中性偏碱性和25±3℃左右的温度条件下除磷效果好。在C/P<40的范围内,随着C/P的升高和厌氧时间的延长,厌氧释磷量提高,太过则适得其反。在C/P=40的情况下系统达到相对较好的除磷状态;厌氧时长设定为2h即可保证释磷充分并且好氧段吸磷更快的进行;[2]进水磷酸盐浓度在5-20mg/l的范围内,随着进水磷浓度的增大,厌氧段释磷量明显提升。但不论释磷量的高低,一旦进水碳、氮、磷比例确定,污泥浓度相同,在相同的运行周期条件下,进水方式与除磷效果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磷酸盐浓度对厌氧段释磷放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对好氧段磷吸收的程度。[3]反应器内镁离子、钾离子和钙离子浓度变化与磷酸盐含量变化呈现明显相似的趋势。整体表现为厌氧段阳离子含量上升,好氧段下降。作为酶促剂和聚磷颗粒的主要成分的阳离子是伴随生物除磷反应进行的。镁离子的释放量随着A/O系统的运行有着较大变化。系统除磷率升高的过程中,伴随着在不同时期的典型周期实验中镁离子厌氧阶段的释放量的增大,并且厌氧段Mg/P值始终在一定的范围(0.26-0.57)内。